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樂
“五一”假期的瀏陽河畔,一場名為《煙花星球》的治愈系焰火秀點亮夜空。當金色花火在黑夜散為漫天星辰,北京游客小江不由驚嘆:“加班熬夜的焦慮、租房通勤的疲憊,好像都在這煙花升空的一剎那消散了。”
她的手機鏡頭里,有身旁情侶相擁的背影,還有遠處前來看煙花的人群——瀏陽正用最熾熱的方式,承接現代人的情緒暗涌。
情緒經濟的“火苗”,從夜空蔓延至街頭巷尾。工位上“禁止蕉綠”的盆栽、被捏到變形的解壓玩具、需要扛著走的大零食、網上熱賣的“愛因斯坦的腦子”……新消費熱點就這樣在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場景中被“引爆”。
買的不是單純的商品,而是“被懂得”
在長沙黃興路步行街,奇谷米次元街區經營著數家谷子店,各種“谷子”琳瑯滿目。大學生小溫捧著剛入手的棉花娃娃,眼角眉梢滿是喜悅:“不要太可愛呀!”她告訴記者,這樣把幸福捧在手心里,就當是對抗畢業焦慮的特效藥。
她的身后還有成群結伴的中學生,圍在一面掛滿吧唧的展示墻前,一邊挑選一邊交流哪個更好看。這種被稱為“吃谷”的消費熱潮,折射出Z世代對情緒價值的強烈需要——或許他們買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種情感寄托。
“谷子”源自二次元文化,是“goods(商品)”的諧音,通過徽章、立牌、色紙等小物件,將對虛擬世界的熱愛具象為觸手可及的陪伴。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谷子”經濟市場規模從2023年的1201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1689億元,預計2029年將突破3000億元。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管健指出,情緒消費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受到情感驅動,追求產品本身帶來的情感滿足和心理慰藉,進而達成對心理補償的行為。
當48.7%的Z世代坦言消費決策受情緒主導(來自MobTech袤博科技的數據),意味著實用性暫居其次,情感共鳴成為他們消費的核心驅動力。
情緒經濟的商業勢能,遠不止于此。在距離長沙60公里的瀏陽,另一場情緒經濟盛宴正在上演。“五一”假期前兩天,超20萬游客涌入這座煙花之城,帶動全市旅游收入同比增加一倍以上,“瀏陽煙花太超前、太震撼”在社交平臺不斷被刷屏。
以“谷子”、煙花為代表的情緒經濟,其邏輯或許就在于,消費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背后那個“被看見”“被治愈”的瞬間。
連接情感、撬動需求,情緒賽道有“湖南解法”
“湖南可以在全國率先把情緒經濟搞起來!”湖南省兩會期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文魁的這一論點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確實,湖南的情緒經濟有著一股草根韌性。當一線城市用大牌包裝精致生活,湖南則用本土品牌來撬動多數人的情感需求。
瀏陽慶泰公司的轉型堪稱范本。面對環保禁令和審美迭代等壓力,慶泰不再滿足于小產品市場,轉而深耕“有故事的煙花”。
2024年12月7日,其“天空之門”高空煙花秀火爆出圈,抖音流量超6.1億,全網流量超10億。“落下的煙花是逝去親人的眼淚”,代表永不失聯的愛,網友紛紛評論,“被煙花感動了。”
瀏陽煙花將產品嵌入人生重要場景,從“放煙花”到“造記憶”,讓情緒消費從瞬時刺激升維成情感連接的長期主義,用剎那絢爛標記人生中的美好時刻。
在護膚賽道,水羊集團用“科學精研+用戶共創”破局紅海競爭,包括利用2000萬私域用戶的實時反饋,開放“配方圖書館”等參觀體驗區,通過AI肌膚檢測、虛擬試妝等技術增強互動體驗。“情緒消費不是玄學,而是需求痛點的精準狙擊。”該品牌負責人坦言。當情緒價值被量化、驗證,才能把一時的沖動消費轉化為持續信任。
零食賽道的鳴鳴很忙,則深諳情緒經濟的AB面。其“零食很大”主題店用大零食包裝制造社交貨幣,最高單日營業額破102萬元;與此同時,用1.5萬余家社區店構筑其“毛細血管”,以量販式低價策略滿足日常剛需,年銷售額超555億元。
省商務廳廳長沈裕謀表示,升級消費今年將聚焦“人、企、市”升級消費,順應消費由“悅人”向“悅己”轉變的發展趨勢。
情緒價值也有保質期,怎樣才能不過期
“快樂稅”交完了,情緒價值如何續費?深入城市肌理去尋找答案吧。
在長沙東茅街的老茶館,老舊木桌竹凳嘎吱作響,茶客的談笑聲與茶碗碰撞聲交織。三五好友圍坐,一壺清茶泡到淡如白水,日常的匆忙與焦慮隨著蒸騰的水汽消散。這里不洋氣,卻有著濃厚的市井煙火氣。“茶未必多香,但一起扯扯談,比刷手機韻味。”一位常客端著茶杯說道。
穿過七拐八繞的小路,走進岳麓山上的“老房子”,只為安靜發個呆。“山風能吹散我完不成KPI的煩惱,鳥叫聲比白噪聲更療愈。”長沙市民李女士說。不必提供精致服務,只需一份“偷得浮生半日閑”的體驗,就能成為打工人的“情緒充電樁”。
在熱鬧市區中的海信廣場,Zoolung動物園的“卡皮巴拉”水豚詮釋著另一種面對生活的方式。“五一”假期,年輕人擠在玻璃幕墻前,看它慢吞吞地嚼菜葉:“超穩定的情緒,讓我覺得慢一點又何妨。”而在傍晚的洋湖公園,有很多散步的年輕人,他們來這里踐行“20分鐘公園效應”,在自然環境中“散散班味兒”,從而更好地出發。
情緒經濟,并非轉瞬即逝的多巴胺,而是消費與心理需求的融合共生;并非孤立的商業風口,而是城市與個體情感的同頻共振。從茶館的喧鬧到山居的寂靜,“虛度時光”“放空”是被允許的,不必非要有顛覆性創新,卻能像呼吸般融入日常。
在這里,我們的情緒不必“有用”,只要“接納”;消費無需“劃算”,只要“剛好”,當情緒價值不再是易耗品,就構成了生活的本味,情緒經濟便有了長紅的根基。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