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數字化時代“大思政課”的育人效果,需要強化問題意識和實踐導向,將思政課堂延伸到社會生活和網絡空間,建構全方位、立體化鑄魂育人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云平臺”是信息化、數字化建設重要載體,具有交互性強、可共享資源、不受時空限制等突出優勢。大力強化“云平臺”支撐作用,有助于消解高校思政課存在的教學資源整合不足、教學模式創新不夠、教學時空拓展不廣等問題,提升“大思政課”鑄魂育人效能。
強化“云平臺”資源整合,促進“大思政課”教學資源共享。加強資源建設,構建特色化教學資源體系。高校應加大對思政課教學資源建設投入力度,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教師開發高質量的教學課件、錄制生動有趣的教學視頻、編寫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案例等,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思政課信息化教學資源,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轉化,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個性化學習支持。用好“云平臺”大數據分析功能,為師生精準配置學習內容或教學資源。例如針對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平臺可推薦一些基礎性教學視頻和練習題,幫助他們鞏固基礎知識;針對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可推薦一些拓展性學習資源和案例分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對喜歡采用案例教學的教師,平臺可推薦一些典型案例和模擬演練資源;對注重理論闡釋的教師,可推薦一些學理性教學課件和學術論文。促進資源共享,構建開放合作教育生態。為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教學資源互通有無、優勢互補,高校應積極推動“云平臺”聯盟建設,共同構建集教學課件、視頻資料、教學案例、練習題庫等于一體的線上教學資源庫,面向相關高校開放共享,供師生免費下載和使用。
創新“云平臺”應用模式,推進“大思政課”教學方式優化。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線下與線上有機融合。依托“云平臺”,教師可在課前發布預習任務和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課中,通過組織討論、案例分析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和交流;課后,通過布置作業和在線測試等,鞏固學生學習成果。推廣互動式教學方法,增強師生互動與反饋。教師可利用“云平臺”在線討論區或直播功能,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交流:在討論區,學生就某個問題發表觀點和看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直播中,教師針對學生疑問進行實時解答和指導;教師還可利用在線投票功能,對某個問題進行投票表決和結果統計,利用在線問卷調查功能收集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反饋意見。拓寬沉浸式教學渠道,增強教學體驗與效果。在思政課教學中引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打造沉浸式教學環境,例如在講授中國革命史時,可利用VR技術模擬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利用AR技術將知識點以三維立體形式呈現,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加大“云平臺”技術推廣,突破“大思政課”教學時空限制。推動技術創新,提升“云平臺”功能和性能。加大思政“云平臺”技術研發力度,邀請計算機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參與“云平臺”技術研發;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引進“云平臺”先進技術和設備;建立健全相關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評價、獎勵機制等。加強技術培訓,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和技能。邀請技術專家和行業領軍人才講座,進行平臺基本操作、教學資源制作及上傳、在線互動及協作等演示和培訓;組織師生參加線上線下技術交流,開展技術競賽和優秀案例評選;將技術培訓、使用“云平臺”情況納入師生績效考核或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技術支持體系,為師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服務。豐富“云平臺”應用場景,拓展“大思政課”育人維度和空間。將“云平臺”技術拓展應用于社會實踐,通過“云平臺”發布活動信息、推動師生開展團隊協作、實現實踐資源共享;依托“云平臺”開設線上國際課程和學習交流項目,組織師生參加線上國際學術會議或研討會,拓寬師生國際視野,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云平臺”打破課程壁壘,推動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增強“三全育人”實效。
(作者系湖南省“大思政課”建設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教務處處長。本文為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思政專項“高校‘大思政課’提升鑄魂育人有效性研究”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