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1890年—1990年)是國際著名教育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他從長沙平民教育試驗區起步,后成功在河北等地開展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實驗。作為晏陽初在國內親手創辦、目前唯一連續辦學的學校,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湘中幼專”)薪火相傳的歷史至今還鮮為人知。湘中幼專的前身之一,是晏陽初于1936年創立的湖南省立衡山鄉村師范學校,服務于衡山“鄉村改造示范縣”計劃。抗戰時期,學校輾轉遷徙至邵陽地區,更名為湖南省第六師范學校。1953年更名為湖南省武岡師范學校,2017年與原邵陽師范、邵陽教育學院、邵陽藝術學校合并升格為湘中幼專。當前,需高度重視晏陽初教育實踐的社會價值,積極采取守正創新措施,辦好湘中幼專,傳承晏陽初教育思想,助力鄉村振興。
珍視晏陽初教育實踐“活態遺產”的稀有性。晏陽初教育思想在多地得到實踐,其中在河北辦的實驗區學校存續短暫且未成體系,位于重慶的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改制轉型失去了原有特質,菲律賓國際鄉村改造學院舉辦的是非學歷教育。而湘中幼專自創始以來堅持連續辦學,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師范學制的晏陽初平民教育實踐載體。20世紀80年代,鮐背之年的晏陽初受邀回國訪問,對學校數十年立足農村連續辦學甚感欣慰、大加贊賞。1988年,學校發起成立全國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會,組織多次學術研討會議,出版論文集《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后,菲律賓國際鄉村改造學院負責人曾兩度來校考察,學校教師亦多次赴菲律賓交流學習。
把握鄉村人才培養百年接力的歷史連貫性。晏陽初于1923年創辦“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信條,倡導“除文盲,作新民”,其“發揚平民潛伏力”以改造鄉村、改造社會的教育理念,與新時代職業教育在扎根基層、培育實用型勞動者方面實現了跨世紀的思想接力。他帶領百余名高級知識分子舉家扎根偏僻艱苦的定縣農村,實施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在當地開辦平民學校、運用幻燈片和無線電教學、收集民間圖畫和音樂、推行“農民自己演、演農民自己”的新型話劇,展現了以技術賦能教育的超前視野;推廣合作組織、創建實驗農場、傳授農業科技、改良動植物品種、改善公共衛生,實現了知識分子從書齋到田野的范式轉型。晏陽初在湖南省立衡山鄉村師范學校推行“學校-社會”聯動的“教育社會化”理念,提出“社會化教育是要始于參加社會工作,終于領導社會改造”,寄語學生“不僅要做好鄉村教師,也要做好鄉村改造的領袖”,學校還制定了以鄉村改造為主題的“學校實驗辦法大綱”……一系列辦學主張都離不開教育學生認識中國、認識社會、認識農村。辦學至今,湘中幼專始終傳承晏陽初教育思想,迄今培養基礎教育教師及其他各類人才10余萬人,因鄉村教育特色鮮明、成果突出,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優秀師范學校”。新時代,湘中幼專持續探索產教融合、文教互補新模式,培養扎根基層的實用型勞動者,取得了良好成效。
傳承晏陽初教育思想,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其一,構建校史遺產保護體系,講好愛國教育家故事。如湘中幼專借鑒晏陽初推廣民眾戲劇的實踐經驗,積極建構沉浸式教室劇場與社區紅色劇場,傳播校史文化與紅色故事;籌建數字化校史館,集成口述史料與數字檔案,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和教育劇場藝術再現鄉村師范場景,打造虛實融合的沉浸式研訓空間。其二,構建“在地化”課程體系,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如湘中幼專學前教育與康養學院積極對接地方“一老一小”產業、“教育+康養”人才需求,推動師范類專業轉型,整合托育、幼教、康復、養老等專業,打造“教育基礎學科+康養技能模塊+社區服務實訓”課程體系,培養基層“教康醫養”交叉復合型人才。其三,創新智慧教育范式,推動國際交流合作。湘中幼專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師資培養基地”,可結合鄉村教育數字化進程,將晏陽初電化教育的歷史經驗轉化為現代智慧教育試點實踐,建設課程資源庫。基于鄉村社區服務實踐,打造集數字教學、健康監測、文化傳播于一體的村級服務站點。同時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充分發揮全國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會作用,舉辦“平民教育思想與鄉村振興”國際論壇;與晏陽初創辦的菲律賓國際鄉村改造學院建立雙向交流機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共享鄉村教育經驗。
(作者分別系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與康養學院院長)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