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作為戰略指引,系統闡述關于社會治理的理念原則、路徑目標、方法手段、根本取向等,形成了一整套規范性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話語體系。該話語體系具有鮮明政黨標識和突出政治優勢,具備科學的理論架構、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實的實踐積淀和穩固的價值根祗。
理論境域:對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進行轉化和發展。話語是思想的表達,建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話語體系,必須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夯實理論基礎。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根基,在對資本主義社會治理中所隱匿的虛假人類性價值和偽善社會性規范進行深入剖析和批判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闡釋了社會治理的核心要義、內在規律及實踐指向,科學構建了基于社會形態演進邏輯的社會治理理論框架。其中關于“維護真正社會利益”“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等重要觀點,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理論來源。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精髓要義,不斷深化對社會治理的規律性認識,如強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將“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視為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坐標;強調“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要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等。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治理話語體系建構實踐,不僅體現出對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堅持和運用,還彰顯了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在新時代的思想魅力和理論活力。
文化境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社會治理基因進行傳承和創新。話語體系的科學建構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并進行弘揚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痹捳Z是文化的濃縮,建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話語體系,必須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社會治理基因筑牢文化基石。中華優秀傳統治理文化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如,“定于一”的政治智慧、“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天下為公”的價值追求以及“協和萬邦”的國際視野等。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治理智慧對于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價值,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汲取了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又賦予了其時代內涵。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治理話語體系建構實踐,不僅體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治理文化的挖掘和繼承,還堅持文化傳承與治理創新的辯證統一、一體推進。
歷史境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管理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話語體系的科學建構要歸納實踐成就、突出理論優越性。話語是實踐的語言,總結好、提煉好和運用好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管理經驗,能為破解新時代社會治理難題提供方法論啟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社會治理,注重通過組織化、運動化和制度化的方式,組織和發動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社會治理。如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首創的“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基層治理模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社會治理,著重通過治理重心下移、政府減負增能等舉措,來激發社會組織、市場和公民個人等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活力。如上海浦東新區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治理始終將黨建引領作為根本原則貫穿社會治理全過程,逐漸形成并鞏固黨建引領下“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如北京市平谷區摸索出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等。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治理話語體系建構實踐,不僅體現出對黨的百多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治理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和創新歸納,還結合新時代發展要求對社會治理敘事框架進行深化和升華。
現實境域:對西方社會治理理論進行借鑒和吸收。話語體系的科學建構要形成話語自覺、體現理論創新性。經過借鑒超越并契合整體、凸顯特色的話語體系,才會兼具民族主體性和全球視野性。我國在探索社會治理的實踐過程中,并未簡單引用、直接采納西方社會治理話語范式,而是基于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對西方社會治理理論進行審視、轉換與超越。如將西方“多元共治”理論發展為“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治理模式,確立和強化黨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領導地位等,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顯著成效,也為全球社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治理話語體系建構實踐,不僅體現出對西方社會治理理論的批判式審視和思辨式吸收,還在對中國特色社會治理規律的認識不斷把握與拓展的基礎上,著力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治理話語體系。
【作者分別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湘潭大學博士生導師,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本文為2024年度湖南省中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擇優資助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義與建構路徑”階段性研究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