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賡續文脈、以德潤城、為民惠民——
沅澧大地綻放文明之花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杰黃瓊魯融冰
5月23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常德市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常德市賡續文脈、以德潤城、為民惠民,持續擦亮文明底色,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升級,使廣大群眾成為文明的實踐者和推廣者,讓文化力量轉化為城市文明發展的強大動能。
賡續文脈,持續擦亮文明底色
用麻布當“畫布”,將純天然黃麻纖維粉末作顏料,以手指搓撒、毛筆皴擦等多種技法,把麻纖維粉末粘貼在麻布上……5月27日,常德河街李健鷹麻質畫藝術工作室,不少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麻質畫創作。
常德河街鴛鴦走馬樓,常德絲弦、澧水船工號子、常德高腔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表演每周定期上演,觀眾席座無虛席。常德持續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體驗,吸引桃源刺繡、麻質畫、桃源木雕等50余家非遺團隊入駐常德河街,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
常德還以非遺傳承保護為切口,開展全國原生態船工號子邀請展演、“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主場等大型非遺主題活動,通過“高校+院團”模式傳承非遺,推動341項本地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景點,增進文化認同感,增強文明凝聚力。
常德堅持用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城市靈魂,讓傳統文化成為涵養文明的源頭活水。在桃花源文化旅游節、柳葉湖舟釣世界錦標賽、常德夏季文旅消費季等大型文旅活動中,文明有禮、誠信經營蔚然成風,1.3億國內外游客在體驗常德山水人文魅力的同時,成為城市文明的見證者和傳播者。
以德潤城,市民“創文”知行合一
5月27日,常德市武陵區人民路東湖巷社區路段,一間橙色愛心驛站前,志愿者林長均正在為群眾免費修理自行車。2017年至今,林長均的修車筆記留下了3000多個市民的姓名、電話和他們在愛心驛站解決的問題。
今年3月開展學雷鋒活動以來,武陵區府坪街道體育東路社區姚躍林工作室收到10余面錦旗。當地誰家水龍頭壞了、電閘跳閘了、下水管堵了……只要給工作室打求助電話,志愿者有求必應。姚躍林被評為全國最美志愿者。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常德持續以德潤城,不斷提高群眾的文明素養。舉辦“常德故事百姓講”活動,讓先進模范現身說法,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打造“十萬志愿者走基層、惠民生”“鄰里守望助推完美社區建設”“學田工志愿服務隊”等一系列活動品牌,志愿服務涵蓋公益慈善、文明創建、文化惠民等領域,超過50萬人的注冊志愿者隊伍以及1500多個志愿服務組織,成為傳播文明的主力軍。
弘揚“常德德山山有德”道德文化傳承,潤物無聲地增強市民文明意識和行為自覺。常德持之以恒培育先進典型,1人提名全國道德模范、13人上榜“中國好人”、2人獲評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形成覆蓋30余個行業的文明引領矩陣,實現“選樹一個、教育一片、帶動一批”的良好效果。
為民惠民,城市功能品質升級
在常德,文明是浸潤生活的民生溫度,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5月27日上午,武陵區芷蘭街道沙河社區居民文禮杰走出家門,3分鐘步行至和瑞歡樂城購物中心挑選新鮮蔬菜;返程途中又到社區醫療服務站免費測量血壓。“購物、買菜、看書、就醫等,出門步行15分鐘都能搞定,方便得很。”文禮杰告訴記者。
常德市從網點布局、業態配置、智慧化建設、服務創新等方面入手,著力提升便民生活圈服務水平。“一刻鐘生活圈”的便利,正是常德為民惠民、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生動縮影。
常德市聚焦破解群眾“急難愁盼”,打造和諧宜居環境。改造老舊小區886個,既有住宅加裝電梯1100座,新增道路停車位5.9萬余個,改造城市供水管網71公里、排水管網389公里,讓城市“血管”暢通。
武陵區啟明街道半邊街社區金沅雅舍小區經過4個月改造,曾經斑駁的圍墻繪上水墨丹青、瀝青路面干凈整潔、新裝的健身器材旁,老人們談笑聲不斷,11部新電梯矗立在樓道口。社區負責人介紹,改造不僅更新了硬件,更增添了鄰里溫情。居民們共同參與文化墻設計,一起維護設施,小區成了和諧的大家庭。
城市品質的提升藏在細節之中。13.8萬座智能窨井蓋24小時守護市民“腳下安全”,1911千米廢線拆除、1674千米纜線規整,還城市清朗天際。2898個5G基站、956個公共充電樁的建成,為城市發展注入科技動能,也讓市民過上智能生活。
公共服務的溫度浸潤著城市的一個個角落。“桃花源式待客之道”吸引八方客商。交警“人性化執法三十條”讓法律更有溫度。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節省巨額費用。12345熱線響應群眾訴求。6萬場次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眾多大型體育賽事,豐富市民的精神世界。
常德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將文明城市的創建成果轉化為百姓身邊的實惠,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