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鄭丹枚通訊員劉仲徽
5月23日,邵陽市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這座兼具溫度與質感的文明之城,正以嶄新姿態奔向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同心同向鑄就創建合力
文明創建是一場幸福接力。
2010年,邵陽市委、市政府就錨定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目標,于2014年就摘得省級文明城市桂冠。2017年,邵陽市又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并于2018年、2021年兩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稱號。
邵陽市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納入“十四五”規劃,定位為“民心、民生工程”,先后出臺《邵陽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計劃》《邵陽市開展文明城市全域創建的責任清單》等政策法規,制定3個年度目標,明確八大工程36項任務,將創建任務細化到具體單位、具體環節、具體措施。
邵陽構建起“一把手”牽頭的領導體系,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在縣(市、區)建立書記主抓、縣(市、區)長主建、專職副書記具體抓的領導體制。各級各部門主動擔當、聯動配合,堅持在一線指揮調度、解決問題,掀起全域創建、全員創建、全面創建、全程創建的熱潮。
市民主動參與,北塔區成立區級“市民文明巡訪團”,參與日常文明創建工作巡查、走訪、宣傳、勸導;大祥區“六零管家”主動參與環境衛生治理、“文明家庭”建設、志愿服務等,大力倡樹文明風尚、營造文明氛圍;雙清區觀音塘社區推行“三長制”,“三長”以“拉家常”方式宣傳政策、調解矛盾、收集民意,推進社區自治。
邵陽市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如同齒輪緊密咬合,匯聚成推動文明創建的磅礴力量。
民生提質托舉幸福底色
5月26日,邵陽市大祥區仙人井小區,居民趙忠意與鄰居在街邊愜意聊天,笑意盈盈。
“以前小區基礎設施差,路面坑坑洼洼、纜線雜亂,生活諸多不便。”趙忠意回憶道,“現在小區改造后,古色古香,還建了游園和廣場,成了沿江風光帶的特色景點。”
在文明創建征程中,邵陽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實實在在提升群眾獲得感。
老舊小區改造,邵陽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北塔區資新社區推進適老化、適兒化改造。針對特殊老人“吃飯難”,利用閑置資產開辦“玖玖紅”愛心食堂,每天提供兩餐熱飯;居家和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讓老人便捷就餐、就醫,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農貿市場是城市“窗口”,邵陽分批升級改造陳舊市場。曾經的南門口“馬路市場”,改造后分區合理、整潔有序。市民張麗開心地說:“現在買菜環境跟逛超市一樣,心情都變好了。”
政務服務是“連心橋”。邵陽開展“窗口服務優化”行動,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和“一網通辦”。全國首創的“送解優”服務碼,企業掃碼可享12項服務,已解決難題1560個;營商環境110平臺“企業點單、部門接單”,讓企業感受“邵陽溫度”。
3年來,邵陽城市提質成效顯著,一項項民生工程落地生根,碩果累累。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081個,讓居住環境煥然一新;城市亮化工程持續推進;蔡鍔故里文化博覽園等主題公園相繼建成;雪峰橋、桂花橋、桃花橋等交通要道通車,魏源路、新城大道、學院路二期等一批骨架路網貫通,城市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邵陽用實實在在的創建成果,將民生溫度融入城市肌理,書寫著文明城市建設的溫暖篇章。
德潤人心涵養文明氣象
5月25日凌晨3時30分,邵陽市凱陽餐館負責人林生麗正忙著準備早餐粉面的食材。一天前,林生麗獲評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從北京載譽歸來,來不及休息就復業開店。“6時40分準時開餐,老顧客都等我回來開門呢!”林生麗說。
30年來,林生麗堅守著一份低價經營的質樸承諾,以2.5元每碗的粉面,6元一份的自助中餐,用平價美食帶給人們濃濃的暖意。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優雅的氣質、最亮麗的風景。市民素質與城市文明緊密相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
邵陽市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不斷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連續組織開展八屆道德模范以及五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雙十最美”選樹活動,面向基層一線,推出先進典型人物1000余名,其中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5名、省級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4名,“中國好人”23人、“湖南好人”159人、“新時代湖南好少年”20人。建成邵陽好人館,全景展示先進典型事跡,形成人人學好人、做好人、幫好人的良好氛圍。
邵陽市打造“邵陽紅”志愿服務工作品牌,全市各類志愿服務組織8192個,注冊志愿者117.21萬人,持續開展“周末志愿行”活動,推動“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蔚然成風,志愿者的身影隨處可見。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