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茶陵縣思聰街道辦事處及周邊俯瞰圖。劉婕攝
劉韻霞雷凌云劉婕
北望羅霄山脈,南攬洣水清波,茶陵縣思聰街道下轄12個村(社區),總人口4.2萬人。這里是革命烈士譚思聰的故鄉,也曾是湘贛邊的工礦重鎮。
湘東小鎮的鄉村,如何承接迭代更新的產業?
銹跡斑斑的礦區,怎樣蛻變成托起民生的掌心?
思聰街道的基層治理用實踐證明——轉型發展、鄉村振興等議題不只流動在筆墨之間,更穿梭在干部的腳步印痕與鄉親們的殷殷期盼之間。
遍地花開,扮產業發展的“服務員”
5月中旬,茶陵縣思聰街道三華村食用菌產業園,走進移動智慧方艙內部,一架架菌包整齊排列,秀珍菇如云朵般簇擁而生,醇松茸玲瓏可愛。
與傳統種植模式不同,這些方艙搭載先進的物聯網技術,能實時監測并精準調控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為菌菇生長提供最適宜的條件,擺脫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束縛。
“這是從荒地建起的產業園,前期已投入500多萬元。”省高速集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肖興旺說,“剛駐村時,縣委辦的大門朝哪邊開我都不知道,多虧街道工作人員協助跑流程、辦手續。”
今年3月,街道工作人員4天時間跑遍3個省、7個市,調研松茸上下游產業鏈。“有次從泉州回長沙,中轉去信陽,因為飛機晚點,差點趕不上高鐵。”思聰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周寧回憶,那天所有人拎著大包小包在長沙狂奔了20分鐘才趕上車。
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拓展至思聰街道左垅村、下清村,800余戶農民參與產業鏈條,戶均年增收超6000元。下一步計劃將好菌種推廣到更多村,真正讓小菌菇撐起鄉村振興“致富傘”。
驅車向前,來到深塘村,這里走出了一家省龍頭企業。
“3年前,我們還是深塘村里的小作坊,如今在茶陵經開區有了4.3萬平方米的現代廠房。”湖南省光宇順電測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譚建光說,公司擁有38條生產線,生產的電子秤遠銷海內外。
既然在園區有生產基地,為何還保留村里的老廠房?
背后藏著一段湘商鄉情。
“10年前,我們從深圳回到故鄉,村里人都來廠里工作,其中不乏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光宇順公司思聰街道分廠負責人譚建祥說,有村民和當地政府的支持,公司才能越做越大,因此始終為鄉親們保留分廠。
在思聰街道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宏豐農業中藥材種植基地里,10余位剛給草藥澆完水的婦女說笑著走來。“在這干的開心呀!”在家門口做自己的“老本行”,70歲的彭春蘭笑得燦爛。
清水茶元生態種養基地內,母雞集體住“多層宿舍”、喝山泉水,雞糞和秸稈回收再造成肥料。基地工作人員劉百紅說:“老板常年住在省外,建這個工廠,主要是為了回饋家鄉。”
面對家鄉的傾情服務,企業也更愿意扎根。近年來,思聰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從轄區實際出發,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去年7月到現在,已進行6次招商簽約。”思聰街道黨工委書記郭益勇介紹,街道一季度開工項目3家,工業規上企業產值明顯增長,消費市場熱火朝天,經濟形勢穩中向好。
春山可望,做社情民意的“傳感器”
地處茶陵縣城北郊,思聰街道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石資源,曾是湘東地區礦產開發的縮影,如今正經歷壯士斷腕般的蛻變。4年前,思聰街道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之初,就面臨老礦區環保治理、舊小區提質改造等棘手問題。
百姓安居樂業的點點星火,在日拱一卒的產業里,也在街頭巷尾的千家萬戶中。4年過去,思聰街道的居民新添了怎樣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來到輝山社區,這里是原湘東鐵礦職工生活區。工人正將攪拌車卸下的混凝土轉運、攤鋪、平整,挖掘機揮舞長臂破碎路面,為精準鋪設雨污分流管道新挖溝壑。
今年75歲的楊會生是原湘東鐵礦的退休職工,1971年從永州來到茶陵,已在輝山社區住了50多個年頭。楊會生介紹,社區許多房屋都是上世紀礦區繁盛時建成的,近些年已破敗不堪:屋內墻面滲水、窗戶破損,屋外電線老化垂掛、墻皮脫落。
“我原以為自己就在老房子、老礦區度過晚年了,沒想到政府不僅給我們換了新房子、通無線網,還重修路面、水電管網。”站在社區的老楓樹下,楊會生欣慰地說,孫子、孫女們放假都會回來住,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故鄉”。
在輝山村深處,曾經的礦區開采地已然靜悄悄,酸性廢水處理站正熱火朝天地施工。作為關停煤礦污染綜合整治項目之一,這里將新建5臺一體化處理設備。工地負責人譚紅亮介紹,項目預計1個月后竣工,屆時每天可處理500噸水,直接惠及當地村民5000余人。
思聰街道轄區內,G322國道穿境而過,不時有大型貨車經過,給居民帶來安全隱患。“面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我們多方奔走,爭取到專項資金。”思聰街道黨工委書記郭益勇介紹,去年,思聰街道投資110余萬元,在轄區內G322沿線安裝高架路燈126桿。
群眾幸福指數,常落于細微處。“現在晚上出門跳廣場舞,都更有安全感了!”國道周邊居民譚女士表示,村里打通了一批斷頭路、改造了一批危橋、安裝了一批路燈、解決了一批飲水,生活更舒心了。
近年來,思聰街道致力于人居環境改善,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等行動,完成3個行政村(社區)污水管網全覆蓋。聯合駐村工作隊在三華村打造“三園一宅”(菜園、果園、花園、美麗庭院)示范片區,建成“賓館式”三華村養老服務中心。
“很多事情做了不一定有成果,但是不做就一點希望都沒有。”郭益勇認為,基層工作要由點及面,不可一蹴而就;基層工作者要有為民情懷,與群眾銜接。
當礦井轟鳴的土地歸于沉寂,菌菇在智慧方艙里悄然生長,民生工程如春潮涌動,浸潤城鄉阡陌。思聰街道群眾們舒展的笑顏,正化作基層工作最堅韌的根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