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表彰了一批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道德模范等。其中,我省12市縣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黃劍、宋歡、周秀坤3位湘西漢子獲評“全國見義勇為道德模范”,一批村鎮、單位、家庭、校園獲全國榮譽。即日起,湖南日報開設《文明創建耀三湘》專欄,對全國文明城市、部分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報道,集中展示我省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亮點成果,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徐德榮唐曦通訊員譚春蘭潘其斌陳琴
近日,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公布,衡陽市榜上有名。
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一朝圓夢,文明滿城。衡陽干群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級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頭沖鋒,社區干部、公安交警、城管隊員、環衛工人日夜奮戰在創建一線,140多萬“衡陽群眾”志愿者主動請纓,共同書寫了文明蝶變的“衡陽答卷”。
以文明標尺推進城鄉治理
走進石鼓區五一路夜市,千余米長的街巷燈火通明,數十家夜宵攤點桌椅整齊劃一,食客大快朵頤卻無油煙擾民之虞。
這得益于衡陽首創的夜市管理“三統一”“八不準”標準——統一經營時間、統一垃圾處理、統一著裝規范,嚴禁占道經營、嚴禁當街宰殺等。
“過去總被投訴擾民,現在按標準來,生意更紅火!”標準化治理得到攤主們的一致認可。
衡陽市堅持把標準治理作為推進城鄉治理、建設城市文明的有效路徑。
該市從城區治理、鄉村治理、交通治理、市場經營治理及公共安全治理五大領域實施標準化建設,著力構建“城鄉治理有標可量、公共服務有標可循、底線工作有標可依”的文明創建標準化格局。
標準化治理的成效體現在城鄉各個角落。
雁峰區白竹皂社區,標準化改造讓有40年歷史的國企家屬區重煥生機:坑坑洼洼的泥濘小路,變成了嶄新的瀝青路,裸露的黃土栽上綠色植物,家家戶戶的下水管道修葺一新,街面墻面整潔,健身休閑設施完備,居民議事中心功能齊全,過去搬離的居民紛紛回遷。
衡南縣三塘鎮星城農貿市場,經過標準化改造,變身干凈明亮的鄉村“超市”,功能分區清晰,農副產品齊全,讓買菜環境變得“上檔次”。
衡陽縣以“一約四會”(完善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為重點,制定出臺“村(社區)紅白喜事簡辦制度”,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樹立了移風易俗的榜樣。
以“五制一平臺”興項目、以“五單一圖譜”強鏈條、以“五賦一聚焦”優環境、以“五全一常態”守底線、以“五步一規范”促和諧,衡陽正逐步把標準化思路發散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努力形成“標準生產引領行業、標準生活成為習慣、標準管理全面覆蓋”的新氣象,為推進“制造立市文旅興城”發展戰略注入強勁動力。
以文明實踐刻畫城市新風
“需要幫你們找座位嗎?”“小心臺階,觀演時請不要站立,以免擋住后排觀眾視線……”5月23日至25日,鄧紫棋衡陽演唱會在衡陽市體育中心火熱開唱。身穿紅馬甲的“衡陽群眾”志愿者隨處可見,及時為觀眾解難,讓觀眾快速有序入場。
市民素質與城市文明緊密相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
“文明創建并非政府唱獨角戲,而是要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切實發動群眾廣泛參與。”衡陽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宣傳和引導,衡陽上下凝聚“一條心”,形成“雙向奔赴、共享文明”的強勁合力。
在衡陽,溫暖人心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特教教師劉玲琍耕耘聾啞兒童教育33年,幫助200余名聽障兒童叩響有聲世界的大門;“云端信使”楊楨桂穿行衡山17年,累計送件數十萬份;寒冬跳進武水河勇救12歲女孩的黃廣東、龍正良……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選擇,如點點微光匯聚,讓文明之光生生不息。
在衡陽,志愿星火已成燎原之勢,為文明之城注入暖心能量。從健康小屋里專業的血壓血糖監測,到景區里熱鬧的中醫夜市;從調解矛盾的“灣村明白人”到守護平安的“衡陽義警”;從新時代文明實踐“四會一課”(屋場懇談會、廣場故事會、校園思享會、大眾讀書會、音樂黨史課),到惠及鄉村學校180余所、4.8萬名留守兒童的“藝術童伴”留守兒童關愛工程……一個個志愿服務品牌、文明實踐項目,將文明火種播撒在衡陽大地。
如今,衡陽注冊志愿者達140余萬人,年均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超13萬場,數量居全省前列。
以民生溫度筑就文明高度
“現在出門,路面干干凈凈,交通路口每天都有勸導員在,車輛行駛規范禮讓行人,也沒有橫穿馬路的現象。”日前,談到身邊的“文明印記”,蒸湘區華興街道居民林怡連連豎起大拇指。
文明城市創建是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衡陽市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落腳點放在利民惠民上,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城市顏值氣質雙提升。
小平房抹上迷人的暖黃色,路面鋪上了嶄新的瀝青碎石,墻體上是色彩斑斕的涂畫及個性化文字,跟隨鐵路老物件穿越“昨天-今天-明天”……珠暉區苗圃街道保衛里以“網紅”的姿態霸屏了衡陽市民、來衡游客的朋友圈。
但幾年前,保衛里屋舍破敗、磚墻斑駁、道路破舊,居民們意見很大。
改變發生在老舊小區改造之后。改造中,修舊如舊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原汁原味保留了昔日蘇式建筑、工礦筒子樓的建筑風格,并加入了清新文藝風。保衛里的顏值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也隨之提升。這樣的變化,也發生在衡陽各老舊小區。
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
衡陽市創新推行“屋場懇談會”制度,把議事平臺搬到居民家門口。黨員干部與群眾圍坐一圈,面對面傾聽訴求,實打實解決問題。從破解小區停車難到垃圾分類管理,從路燈維修到健身器材安裝,通過屋場懇談會梳理匯總各類民生實事數萬件,將群眾的“幸福清單”變成文明創建的“責任清單”。
去年,衡陽市新增公共停車位1萬余個,建成城市驛站60座,完成82個老舊小區提質改造,7個城市公園煥新提質……以民生溫度筑就文明高度,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正在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