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加快養老產業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對于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省應聚焦老年適配,增強智能化養老產品供給;聚力科技賦能,打造智能化養老產業生態;聚勢協同創新,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養老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科技創新促進養老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升養老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率,有利于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湖南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60.4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總數的22.24%。據預測,到2035年,我省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1750萬人,銀發經濟規模將達1.3萬億元,占GDP比重約14.47%。伴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快推動養老產業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對于推動湖南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聚焦老年適配,增強智能化養老產品供給
2024年底,我省首家匯集健康老年用品銷售、養老服務體驗和智慧養老技術的AI健康老年用品商場正式開業,標志著我省在養老服務和老年用品市場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當前,我省養老領域應加大老年適配力度,努力滿足養老市場需求,切實提升高質量養老產品供給能力,推動養老產業轉型升級。
多場景對接大健康需求,以核心技術創新實現養老產品的需求適配。我省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明確提出,要運用生命健康、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推廣智能養老設備和產品,提升老年用品及相關養老服務領域科技創新能力。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是我省新型優勢產業,應持續聚焦在備老、健康老年、失能半失能等“全生命周期健康”不同階段與之相匹配的、高質量醫藥器械的急迫需求,實施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創新更迭智能家政設備、康復輔助設施、健康管理監測等產品,匹配更多健康消費新場景,更加精準地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健康產品和服務。
多視角布局原創性領域,以自主技術創新實現養老產品的價格適配。目前我國80%左右的康復輔具、老齡電子產品等科技含量較高的老年用品依賴進口,自主研發的主要集中在中低檔產品,導致我國高科技養老產品有著較高使用成本和門檻,極大限制了普及程度。我省應充分發揮在中藥、便攜式檢測儀等醫療器械方面的自主創新優勢,圍繞創新型健康產品、智能化輔助器械以及智慧化醫療服務的前沿技術領域加大布局,加快關鍵儀器設備的國產化替代研究,努力在養老科技領域成為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的需求提出者、市場應用者、標準制定者,提供更多價格可被社會大眾接受的養老設施和服務,逐步從“跟跑”向“領跑”跨越。
多渠道消除數字化鴻溝,以適老化技術創新實現養老產品的使用適配。近年來,數字化和老齡化發展相互疊加,既使老年人享受到了數字紅利,也帶來了數字鴻溝、信息鴻溝等挑戰。應大力發展適老化數字科技,推進適老產品與服務的技術升級、立體改造,將AI語音助手與一鍵式操作等作為重要創新方向,在簡化功能和保留服務之間尋找平衡點,助力健全多元化養老產品供給體系,推動數字化和老齡化同頻共振。
聚力科技賦能,打造智能化養老產業生態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源頭活水。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可為養老領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動力。
以新技術激發傳統養老產業新潛力。今年1月,我國發布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體現了中國在養老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我國居家養老占市場份額的96%,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和居家養老格局還在持續。面對傳統養老需求,應鼓勵科技企業與養老服務跨行業合作,加強對養老服務領域新技術研發、場景建設、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的政策支持,將合作延伸到健康監測、緊急呼叫、遠程醫療等領域,探索拓展“一鍵呼”等智慧養老場景應用,推動智慧居家養老產品開發和服務模式創新,打通建設“15分鐘養老圈”的堵點難點。
以新融合打造智慧康養新業態。各級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產業規劃、金融支持等方式,結合湖湘文化底蘊、特色旅游資源、優勢創新項目等,促進養老產業與醫療健康、文化旅游、金融等產業融合,合力打造融“醫、養、康、護、游”為一體的醫養新業態。企業可在“六助一護”(助醫、助行、助餐、助潔、助急、助樂以及日常護理服務)、旅居養老、養老金融、康復醫療等領域創新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以及行業標準,引入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高、能力強、規模化運營的行業企業,實現康養產業品牌化、連鎖化發展,充分釋放醫養結合、旅居養老等智慧康養產業新動能。
以新聯動賦能養老服務網絡新模式。近年來,我省圍繞打造城市“15分鐘養老服務圈”、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成市縣失能照護中心108所、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57所、社區居家服務點9807個、農村互助服務點1.5萬個。基于此,應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聯動方式,搭建線上線下互動的智慧服務平臺,完成全省智慧養老系統資源整合,實現家庭、社區與養老機構的聯網、信息交互共享,推動建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湖南養老”智慧服務平臺,實現對全省養老服務設施、服務人員、服務對象等信息的實時監測和動態管理,著力提高服務的便捷性和針對性,解決好老年人床邊、身邊、周邊服務問題。
聚勢協同創新,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銀發經濟既涵蓋醫療、養老等傳統產業,也包括康養旅游、養老金融、老年娛樂、智能照護等諸多新領域。強化政策、資源以及人才的協同創新,是確保銀發經濟快速穩健發展的關鍵。
強化政策協同,匯聚創新合力。針對有關銀發經濟的倡導性政策多、操作性政策少,財政投入單一政策多、社會資源協同政策少等問題,我省應立足規范引導、行業監管、環境營造以及“兜底線、保基本”等職能,及時出臺銀發經濟發展規劃。聯合發改、民政、工信、商務、衛健、財政、金融等部門,圍繞銀發產業結構布局、產業技術支撐、產業金融服務等,構建相互銜接協調、功能耦合的銀發產業政策體系,并出臺土地保障、信貸金融、稅收減免、權益保障等銀發經濟要素保障政策和配套實施機制,形成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合力。
強化資源協同,加大創新支持。隨著老年群體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品質型”轉換,銀發產品供給能力不足和產業供需匹配度較低等成為限制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養老服務、科技研發、醫藥醫療等機構應圍繞旅游、醫療、生態和技術等領域,開展智能化產品、多元化服務、融合性模式的聯合創新,打造醫養融合型、康養旅游型、多業融合型健康養老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候鳥式旅居養老模式。
強化人才協同,夯實創新支撐。我省相關高校應以銀發經濟產業需求為導向,面向養老護理、健康照護、醫療服務、心理健康等人才緊缺領域,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積極開展重大項目攻關和全鏈條式教育,推行訂單、定向、定崗式培訓,構建管理類、研發類、操作類等多層次培養體系,為學歷教育、技能教育、短期培訓等需求提供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式,調動年輕人投身銀發經濟領域創業就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養老行業源源不斷輸送服務、運營管理等方面創新人才。
【作者系湖南女子學院黨委書記,全國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負責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家政學”負責人。本文為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基地項目“湖湘女性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研究”(23JDO65)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