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上賽龍舟。
汨羅江大橋。
屈子祠航拍。
粽子工廠工人包粽子。
長樂故事會。本版照片均由胡清攝
馬如蘭劉曉元鄭甘王潔
汨羅江畔,屈子行吟的風流仍在山水間回蕩;龍舟競渡的鼓點已化作新時代奮進的節拍。
這里,千年文脈與壯闊山河共舞,詩性鄉愁與振興藍圖交響。從《離騷》的浪漫血脈到全域旅游的澎湃新章,從青銅器上的古老紋路到鄉村振興的鮮活肌理,汨羅以文化為魂、山水為脈、鄉愁為引,鋪展出一幅“詩與遠方共生、古與今潮共涌”的文旅長卷。
今日之汨羅,正以屈原叩問天地的氣魄,揮寫文旅高質量發展的磅礴答案——讓歷史活在風景里,讓山水浸潤文明中,讓田園生長出希望,讓每個奔赴而來的人,聽見千年潮聲與時代心跳的共鳴。
文脈千載潮涌羅城
——從“資源稟賦”到“發展動能”的蛻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3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于汨羅江畔縱身一躍,激蕩出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
自此,屈子的行吟、龍舟的號子、詩歌的和唱,一起化作汨羅江上聲聲浪濤。
龍舟鼓點,是汨羅最激昂的心跳。
“咚、咚、咚——”立夏剛過,龍舟鼓點劃破江面的平靜。汨羅市羅江鎮的年輕隊員們揮槳擊水,為即將到來的第二屆中國汨羅江龍舟超級聯賽蓄力。從深圳專程趕回參賽的鄉友馬界滿眼興奮:“一聽說家鄉有比賽,我立馬報了名!”
“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這是早已刻入汨羅人基因的龍舟精神。在汨羅,劃龍舟從一項民俗活動,演變成一項全民狂歡,再躍升為如今的國際類體育賽事。
近年來,汨羅大力弘揚龍舟文化,發展龍舟產業,通過舉辦國際龍舟賽,不斷提升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
2005年至今,汨羅連續舉辦19屆國際龍舟節,累計吸引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2022年,舉辦湖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龍舟比賽;2023年,承辦杭州亞運會龍舟項目國家集訓隊資格賽;2024年,汨羅舉辦國際龍舟聯合會世界杯,汨羅龍舟劃上世界舞臺,劃出從民俗狂歡到國際競技的壯闊軌跡。
以一場場龍舟賽為載體,“親‘汨’一次,甜‘汨’一生”文旅品牌驚艷出圈,“端午源頭,龍舟故里”的金字招牌愈發閃亮。
如果說“龍舟”是汨羅最鮮明的城市印記,那么詩歌,則是汨羅最浪漫的呼吸。
屈子文化園內,漢服少年誦讀《離騷》;香草湖畔,“水上市集”的木舟滿載楚辭文創;詩歌小鎮的白墻上,光影流淌著《九歌》的辭章,AR技術讓神話人物“躍”出古籍,沉浸式劇場邀游客與屈原“對話”……
汨羅市深挖“詩歌原鄉”的文化底蘊,常態化舉辦“端午詩會”與“國際詩歌藝術周”,以詩歌名義與世界對話;打造詩歌小鎮,推進“詩詞進校園”,開發文創產品,不斷擴大詩歌文化品牌影響力,助力汨羅文藝繁榮、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通過一項項對屈原文化的“活態傳承”,汨羅讓楚辭從故紙堆中蘇醒,化作可觸可感的詩意生活。“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煥發新生,實現文化價值的全球化傳播。
在汨羅,非遺不是博物館中的標本,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鮮活存在。
汨羅編寫課本教材、創建傳承基地、培養師資力量,持續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長樂抬閣故事會進校園。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參與長樂抬閣故事會,讓承載歷史記憶、文化情感與民族認同的非遺煥發新生機。
今年元宵節,長樂古鎮6歲孩童身著紅綢金甲,腳踏“風火輪”,凌空立于高臺之上,靈動演繹哪吒的英姿;“五一”期間,鐵花漫天飛舞,高蹺藝人踏歌而行,千年麻石街變身非遺秀場。
當千年非遺遇上“當代頂流”,“長樂故事會”從地方民俗躍升為現象級文旅IP,觀眾直呼:長樂故事越來越好玩!
從屈子祠的香火到龍舟競渡的鼓點,從抬閣故事的笑語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高蹺進校園的足跡,汨羅以文化為紐帶,完成了從“資源稟賦”到“發展動能”的蛻變。
這種覺醒,不僅是文旅產業的勃興,更是一場關乎文化自信的深層變革——當傳統與現代共舞、非遺與創新交融,千年文脈便不再是歷史的回響,而是照亮未來的明燈。
山水點睛沉浸體驗
——從“單一觀光”到“全域融合”的躍遷
汨羅,一方詩意山水,一處煙火人間。
沿著汨羅江徐徐打開的詩畫長卷,可以觀山水、見綠色、宿濕地,玩故事、劃龍舟、過端午,聽楚韻、品美食、朝詩宗……在這里,傳統文化與現代體驗交織,山水之美與人文之韻共鳴,“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文旅新格局正呼之欲出。
近年來,汨羅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文化產品配套建設,豐富景區文旅體生態,以創新之筆描繪“文旅+”的多元圖景,帶動文旅消費從“觀光式”向“沉浸式”轉變。
5月以來,長沙地鐵2號線,一列“中國粽·汨羅江”文化主題列車引人注目。車窗上龍舟競渡的動態畫面,將汨羅江畔的端午盛況“搬”進都市。
這列疾馳而過的地鐵,不僅承載著端午源頭的千年記憶,更搭載著湖湘文化走向世界的雄心。
在“中國龍舟名城”汨羅,龍舟運動蓬勃發展。近年來,龍舟比賽點燃全城激情,帶動龍舟制造、賽事培訓、文創開發等全產業鏈發展。目前,該市20余家龍舟制造廠年產量超5000條,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區,年產值高達2.5億元。一條條“龍舟+”產業鏈,助推汨羅龍舟從競技到經濟的躍升。
除了端午賽龍舟、祭屈原的民俗自覺,汨羅還有更多獨具特色的節慶IP。從元宵“故事會”的全民狂歡到中秋“燒寶塔”時手拉手圍塔跳舞唱歌的人們,汨羅以節慶為媒,讓民俗變身“沉浸式劇場”。而節慶經濟與文旅消費的深度融合,也讓汨羅從“季節性網紅”升級為“全年性長紅”。
近年來,擁有悠久工業發展歷史的湖南,將“老廠房”變“新地標”,打造出一批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和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隨著工業游大火,汨羅深挖工業遺產的文化潛力,位于屈子祠鎮的湖南屈原酒業有限公司,走出一條獨特的“產業融合”之路。
該公司將屈原酒生態釀酒園打造成集白酒釀造、湘楚民俗展示、風景園林觀賞于一體的工業旅游景點,入選湖南省文旅消費“新生代·新場景”。“文旅+工業”的模式,讓游客能近距離觀摩傳統釀酒工藝,深度參與端午酒文化體驗。
汨羅的文旅業態創新從未停歇,不斷拓展邊界。
如今,汨羅江不再僅僅是龍舟競渡的舞臺,更成為多元水上運動的舞臺,衍生出皮劃艇、水上研學等新業態。游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還能盡情體驗酣暢淋漓的運動快感,形成“觀賽+體驗+消費”的復合場景。
每到節假日,長樂鎮智峰山水陸空露營基地人氣爆棚,滑翔傘項目成為熱門之選。游客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從百米高空俯瞰古鎮風光,享受飛翔的自由與刺激。
“水陸空”立體運動旅游網絡的構建,全方位滿足游客的多元需求,讓汨羅江的浪花激蕩出多元活力。在這里,游客既能觸摸千年的文化根脈,也能感受時尚的運動激情,還能在山水之間找到心中的“詩與遠方”。
文旅融合并非簡單的業態疊加,而是以文化內核驅動資源重構與價值再生。通過“文旅+”矩陣激活產業鏈、以“水陸空”場景拓展消費空間,汨羅將屈原精神、龍舟文化等IP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動能,實現從“節日經濟”到“全域旅游”的躍升。汨羅不僅讓游客記住美景、感受文化、更讓游客帶走體驗與故事。
汨羅用實踐證明,唯有深挖文化獨特性、擁抱創新融合、構建多元體驗,方能在文旅競逐中破局出圈,繪就體驗感拉滿的新圖景。
載夢鑄魂振興為帆
——從“特色小鎮”到“共富引擎”的路徑
端午將至,汨羅江畔的藍墨水農業公司生產車間內粽香四溢,200多名工人日包“牛角粽”10萬枚。這些粽子將搭乘冷鏈物流的快車,走向上海、廣州,甚至遠渡東南亞,讓端午源頭的味道香飄四海。
在屈子文化園的“粽子工坊”,游客學習包制“牛角粽”的傳統技藝,還能帶回融入楚辭元素的限量粽子文創禮盒,深度感受端午習俗。
走進長樂古鎮的麻石巷,72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熊湘和仍堅持古法釀造甜酒。浸米、蒸煮、拌曲、裝壇,10道工序一絲不茍。古鎮的“甜酒工坊”里,游客王女士體驗從糯米到佳釀的蛻變:“親手參與釀造甜酒,帶回家的不只是產品,更是一段難忘的記憶。”而就在不遠處,長樂甜酒產業園的現代化生產線上,甜酒奶茶、凍干甜酒等創新產品正源源不斷地走向全國市場。
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化,是汨羅鄉村振興的破題之鑰。而年輕人的回歸,更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汨羅鎮九雁村,“90后”返鄉青年彭敏在直播間里展示姜鹽芝麻豆子茶的制作工藝。她手法嫻熟地洗姜、研磨、沖泡,直播間里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2024年,她成立的商貿公司帶動周邊20多戶村民就業,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
粽葉裹著詩韻與鄉愁,甜酒釀就芬芳與富足,姜鹽茶的清香里升騰著青春與活力。從田間作坊到現代工廠,從地方特產到國潮品牌,汨羅的鄉愁有了市場價值。
5月桑葚成熟季,白水鎮西長村的千畝桑葚園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帶動周邊60多戶村民增收,游客們提著果籃穿梭其間,歡聲笑語不斷。
屈子祠鎮的“端午人家”,湘北大屋沿江而立。“五一”期間接待游客1.5萬人次,民宿預訂“一房難求”,游客體驗包粽子、制香囊、釀雄黃酒,盡興而歸。該村通過“公司+作坊+農戶”的模式,帶動85名村民增收。
玉池山“達摩秘境”文旅項目,以集體經濟模式開發民宿,打造星空音樂會,去年為村集體增收160萬元,曾經的貧困村蛻變為游客心中“向往的生活”。
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汨羅的鄉村不再是背景板,而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角。
屈子祠鎮新義村,可容納萬人的露天籃球場已經完工,即將迎來“村BA”的歡呼;弼時鎮依托紅色旅游資源,打造集教育、觀光、體驗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線路,先烈的精神在青山間回響;日賞煙火人間,夜枕星河入夢,新市慢城小鎮的麻石街上,時光在這里放慢腳步……
“一村一品”戰略下,汨羅特色小鎮串珠成鏈:屈子祠詩歌小鎮的詩意、長樂故事小鎮的煙火、弼時紅色小鎮的厚重、白水花果小鎮的繽紛、神鼎山康養小鎮的靜謐、新市慢城小鎮的閑適,共同繪就“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文旅版圖,也點燃鄉村振興的“共富引擎”。
從“一粒糯米”的產業革命,到“一代創客”的青春答卷,再到“一方山水”的共富實踐,汨羅正“讓鳥回來,讓人回來,讓民俗回來”。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屈原筆下對故土的眷戀,正化作汨羅人對未來的期許。今日的汨羅江,龍舟競渡的鼓點與數字經濟的脈搏同頻,楚辭的吟唱與鄉村振興的號角共鳴。
當龍舟劃向世界,當詩歌對話時代,當鄉村擁抱創新,汨羅,這座承載千年文脈的小城,正以文化自信為帆,在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浩蕩江海中,駛向更加壯闊的明天。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