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管理區鄉村優美田園風光。
在屈原管理區東古湖過冬的小天鵝。
5月1日,屈原管理區河泊潭,正在舉行水祭屈原儀式。
5月10日,屈原管理區第三屆大美江湖自行車賽出發瞬間。
屈原管理區農民正在收獲稻田里的龍蝦。
沃野平疇,綠意千畝。(本版圖片均由周洋攝影提供)
姜鴻麗張璇羅姣
湘汨兩水,沃野千里。廣袤田園,魚米滿倉。
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曾是地處湘北的國營農場,書寫了雙手雙肩開墾良田萬畝的輝煌開篇。
這個只有218平方公里土地的屈原管理區,始終堅持以農為本,久久為功,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連獲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等13項“國字號”頭銜,產生兩位“全國十佳農民”,所轄營田鎮躋身國家農業產業強鎮之列。
“這里是因農而生、向農而興的豐收福地!”屈原管理區黨委書記向科軍表示,該區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聚焦“七個岳陽”建設要求,堅持“1376”總體思路,持續實施“一二三”工程,全力爭創岳陽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著力推動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和文體旅游“一主一特”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全域水稻單產提升行動,加快建設農文科體旅融合生態發展先行區,奮力打造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屈原樣板”。
“專家產量”變“農民產量”——
打造現代農業的“高產樣本”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
翻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擺在了國家糧食安全的首位。“單產提升”成為關鍵詞,要求“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
春夏之交,走進屈原管理區河市鎮大面積平衡增產萬畝示范片,綠意盎然的秧苗生長勢頭強勁,令人欣喜。微風輕撫,廣闊的稻田如翠浪綿綿,彌漫著勃勃生機。
“去年每畝單產提升100多斤,今年我們力爭再增加100斤!”面對新挑戰,“全國十佳農民”陽岳球信心十足。
農民的底氣源于先行先試的成功探索。
2023年,屈原管理區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岳陽分中心”,成為全國最早實施全域水稻單產提升行動的地區。經測算,當年早、晚稻較上年單產提升1.8%、14.87%。
在河市鎮金興村新品種展示基地,300畝的稻田里移栽近30個水稻品種,讓農民“看禾選種”,產量高低現場測算,品種優劣眼見為實。兩年多來,屈原管理區累計試驗展示新品種195個,因地制宜推廣中安2號等水稻新品種,篩選出一批適宜本地的優良品種,助力產量與米質“雙提升”。
去年7月,屈原管理區遭遇連日大雨、高溫等惡劣天氣,種糧大戶湛擁軍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栽種500多畝晚稻新品種抗澇,但不少剛剛栽插的秧苗被淹,收成堪憂。
實踐出真知。湛擁軍選擇抗澇的優秀水稻品種,并應用推廣合理密植栽培技術,使每畝秧苗比之前稠密三分之一,晚稻雖遭遇天災,但產量依舊穩中有升。
“專家種出高產田不算數,只有農民種出來才算數。”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認為,把試驗放到農民的田里,讓“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民產量”,才能篩選出真正的好種子。
院士專家成了屈原管理區輪班駐點的“常客”。他們到田間地頭把脈問診,和種田老把式們面對面宣講,針對品種示范、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技術要點,實地指導。目前,院士專家已在該區建設大面積平衡增產萬畝示范片3個、綠色高產高效千畝示范片3個、高產攻關及示范百畝基地7個。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重點研發項目——主要農作物害蟲天敵工廠化生產及釋放技術研究與示范,2024年落戶屈原管理區,用科技帶來生態種植的“最優解”。
在屈原管理區的田間地頭,一臺臺蟲情測報儀猶如守衛農田的“哨兵”,定時監測害蟲品種、數量,實時傳輸照片和數據,以便農民精準釋放害蟲天敵,做好生態防控。
該中心副研究員劉洋表示,相較于傳統化學殺蟲的單一形式,該項目研究針對害蟲不同生育時期及相應特點,以害蟲天敵生物優勢種群高效繁殖和釋放為主體技術,配套深水滅蛹、誘蟲燈、性誘劑、稻田生境調控等技術,形成了水稻螟蟲三態同控綠色技術體系。
“每畝投入害蟲天敵的成本高于普通農肥近100元,但種出來的大米品質高,農民每畝增收至少400元。”陽岳球邊算賬邊介紹,目前,害蟲天敵繁育工作都在長沙實施,然后送到屈原管理區農民手中,成本較高,難以全域推廣。作為種田帶頭人,他主動承建繁育車間,學習繁育技術。繁育車間將在今年下半年建成使用,農民雙季投入成本將降低一半以上,助力全區水稻單產提升。
4月初,岳陽市春季農業生產會議在屈原管理區舉行。作為推進全域水稻單產提升的“尖子生”,2024年,該區水稻大面積平衡增產萬畝示范片單產提升50多公斤,全域單產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推廣單產提升技術15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萬元,成為豐產豐收的中國“糧”方。
錨定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目標,不僅要把“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民產量”,更為緊迫的是把示范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
今年以來,屈原管理區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推進模式,堅持走好“優品種、優設施、優品質、優模式、優品牌”的“五優”發展路徑,打造現代農業的“高產樣本”。該區開展洞庭湖區高產攻關及示范、優良品種展示、新型農機研發、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稻田福壽螺綜合防治、數字稻田精準種植、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集成推廣等工作,打好糧食單產提升“組合拳”,力爭年底實現全區水稻單產提升100斤、畝均增收100元、化肥農藥減量10%以上。
“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
打響“屈原農場”“蕎麥湖生態魚”等特色農業品牌
4月22日,湖南省種糧大戶協會群發出一則求助信息,因插秧機和插秧手短缺,附近縣市一鄉鎮500畝早稻面臨移栽困境。距離僅30多公里的屈原管理區營田鎮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理事長曹勇迅速回應,當天調派3臺高速插秧機前往支援,不誤農時保豐收。
今年剛投入運營兩個月的營田鎮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早稻旱育秧、機插秧托管“訂單”十分紅火,服務面積達3.5萬余畝,輻射周邊鄉鎮、汨羅、望城等地。
投資超億元的惠眾糧食產業園,是一座集2000平方米育秧場地、日烘400噸稻谷烘干車間、日產150噸大米加工車間、1萬噸糧食倉儲庫于一體的水稻“超級工廠”,時速2000盤智慧育秧流水線、全省僅兩臺的水稻自序拋秧機等種田“神器”讓人大開眼界。
屈原管理區以智慧管理與綠色發展為導向,積極推廣全域機插機拋及手拋秧技術,71家規模經營主體組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因地制宜創新“211”(即1個家庭2口子種100畝地,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家庭經營模式,“屈原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應運而生。
放眼屈原廣闊的土地和水域,農業品牌從來不是水稻種植“一枝獨秀”,而是生態養殖、稻漁產業、飼料加工、現代種業等“遍地開花”。
位于鳳凰鄉的萬畝蕎麥湖,承載著屈原人的兒時記憶,如今正孕育著生態漁業的新契機與新方向,一躍成為中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淡水魚類育種新高地。
今年2月,經由良種良養良制的合方鯽魚湯產品重磅上市,經鮮魚現殺、清洗優選、去腥煎熬、魚湯過濾、精心調味及殺菌滅菌罐裝工藝處理,不含任何添加劑,保持天然風味,深受食客喜愛。
“魚湯中的良種即為合方鯽2號,是在蕎麥湖水域培育的優良品種,已經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推廣水產養殖品種。”湖南蕎麥湖優質魚類研究院副總經理張紅塔說。
2023年,屈原管理區黨委、區管委攻堅克難,將7720畝閑置水面通過經營權確權整體注入區城投公司,采取“研發(院士研究院+院士團隊)+基地(魚苗繁育)+流轉經營(成果轉化)”的模式,與中國工程院劉少軍院士團隊及社會資本合作,做到飼料精準投喂零浪費、池水循環利用零排放、池魚分層喂養高效益,深挖循環生態養殖產業發展潛力。
坐落鄉間的湖南蕎麥湖優質魚類研究院,蓄水池、孵化車間、標苗區、成魚養殖區一體化配套設施林立,體視鏡、顯微鏡、高壓滅菌鍋等儀器設備,智慧養殖大屏、智能投餌機、智能水質檢測儀器等現代化輔助裝備一應俱全。
去年以來,該研究院已孵化魚苗1億余尾,培育魚類新種質10余個,鑒定洞庭湖土著魚類種質資源42種。今年伊始,屈原管理區20余戶養殖戶喜獲2000余尾優質魚苗,由院士團隊提供種苗選購、技術指導、成魚銷售等水產全產業鏈服務,“蕎麥湖生態魚”逐步實現穩產高產。
“品牌強農,大有可為!”屈原管理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沈小星表示,近年來,該區著力打響“屈原農場”“蕎麥湖生態魚”“屈原蝦稻米”等特色農業品牌,創建17個綠色食品品牌,獲評“屈原黃梔子”“屈原龍蝦”2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放大品牌效益,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屈原故地”成“旅游勝地”——
建設農文科體旅融合生態發展先行區
5月的第一天,來自全國9個省份的屈氏后裔、湘鄂贛文化名家以及青年學生等200余名賓客,齊聚屈原管理區河泊潭文化旅游區,沿汨羅江故道水祭屈原,吟誦、書寫屈子詩詞,共赴一場詩與禮的千年之約。
河泊潭,正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之地。兩年前的端午,屈原人民在此建成一殿、一館、兩長廊、三廣場、五景點,串聯屈原詩作意境,再現楚國人文風情,迄今已吸引近百萬人次到訪,掀起跨越時空的文化旅程。
“文化+旅游”,既是屈原管理區的必答題,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搶答題。
當龍舟鼓點在河泊潭文化旅游區敲響,一道道破浪向前的槳痕劃動游客心弦;當破碎文物在羅子國城遺址博物館重生,每一條修復的裂痕向游客述說湖湘文化發源;當非遺表演在羋月旅游度假村登場,因一部《羋月傳》影片“追星”而來的游客,成為身披漢服、飽食湖鮮、棲居田園的主角。
該區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劉影熱情推介:“這是獨屬于屈原管理區的文化之旅‘三部曲’!”
承湘汨兩水,靠浩瀚洞庭,屈原管理區集湖光、山色、水韻于一體,是名副其實的“長岳城市后花園”。漫步綠色蔥蘢的鳳凰山下,走過水波靈動的東、西大堤,青草濕地一望無際,被譽為“湖南省最美農村路”的尚磊綠道光影交錯,連續5年吸引5000余只小天鵝棲息過冬的東古湖觀鳥景區風光旖旎……
這一幕幕江湖生態美景,讓參加今年屈原管理區第三屆大美江湖自行車賽的選手們贊不絕口。“穿越26公里的絕美賽道,猶如‘車在畫中行,人在景中游’!”5月10日,來自常德的騎手賈曉峰奪冠俱樂部公路組。賽后,他和一眾騎行愛好者又逗留游玩多日,用車輪丈量這片青山綠水,感受當地端午民俗。
以綠色生態戶外運動為主題,屈原管理區充分挖掘“江、湖、山、道”地域特色,積極開展自行車、超級越野賽、民間龍舟賽、健步走等多項精品賽事,創新“戶外運動+”多元業態,推進體育與旅游、休閑、生態、文化等產業融合,打造更多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
在海泰博農梔子產業園,探秘生物育種的科研魅力;愜意入住惠眾農莊,體驗農耕勞動、果蔬采摘、田園露營的無限歡樂;漫步觀覽濱湖水牛產業園,了解種養結合的高效綠色循環產業體系……近年來,屈原管理區農文旅融合創新發展,開辟研學之路水到渠成,去年已吸引超兩萬學子躬耕田野、走讀鄉村。
當下,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在岳陽舉辦,讓文旅熱潮涌動巴陵。屈原管理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興業、科技賦能,舉辦小龍蝦季、追尋春天的第一杯“岳陽黃茶”等文旅系列活動25個,開發推介江湖生態游、城市記憶游、親子研學游三大主題旅游線路,打造獨具特色的文體旅游產業,發力文化創意、生態旅游兩大方向,繪就集農耕、文化、科普、體育為一體的全域旅游藍圖,加快建設農文科體旅融合生態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岳陽乃至湖南的休閑度假旅游勝地。
平疇連綠野,碧水繞田園。屈原管理區將以農業現代化引領鄉村振興,奏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三農”強音,一幅糧倉滿、魚米豐、百姓富、鄉村美的瑰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