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凱飛(右3)向村民宣傳移風易俗的意義。 通訊員供圖
最近,株洲攸縣蓮塘坳鎮下田村村民張在舉,做了個讓村民詫異的決定:不收彩禮錢,把女兒嫁了。
“不比彩禮比幸福”的婚嫁,是蓮塘坳鎮大力開展的移風易俗行動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鎮聚焦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大喇叭廣播、張貼宣傳海報、懸掛橫幅、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推動全鎮精神文明建設邁向新臺階。
破舊立新:解綁“彩禮枷鎖”
張在舉有過遺憾。
幾年前,女兒芳芳談過一個朋友,雙方到了談婚論嫁,卻因為“十萬元彩禮錢”讓雙方不歡而散。“鄰里鄉親誰家嫁女兒不是這個標準,彩禮錢不到位面子上肯定掛不住。”張在舉的執拗,踩在了當地高額彩禮、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盛行的節點上。
下田村婦女主任賀凱飛對此印象深刻。“僅2019年,村里因彩禮糾紛導致的退婚案例就有10余起,‘嫁女還債、娶媳返貧’的惡性循環給村民造成了極大負擔,不少家庭一年的人情支出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賀凱飛指著泛黃的調解檔案本說。
破舊立新,從改變觀念開始。
蓮塘坳鎮啟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相關工作,修訂村規民約,將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簡化人情往來等重要內容寫入條款。同時,成立由村民小組長、鄉賢、老黨員組成的紅白理事會,精心制定《紅白理事會章程》,明確宴席規模、禮金標準、辦理時限等硬性規定。
為了讓村民真正理解移風易俗的意義,鎮里以屋場懇談會為突破口,邀請老黨員、鄉賢等耐心地講政策、算細賬,引導村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情消費,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觀念。
“文明示范戶”張在舉也在耳濡目染中改變了觀念,“日子過得好不好,不看彩禮多與少。”他說。
文化鑄魂:澆灌治理智慧
移風易俗,不僅要破陋習“減負”,還要樹新風“加碼”。
下洞村紅軍洞,“半桶水精神”發源地。1932年,蔣介石對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紅軍某部在轉移途中駐扎于下洞村,戰士們發現村民取水艱難后,自發組織“擔水隊”,每日天未亮便徒步至五里外的山澗挑水,紅軍政治部還特別規定:每戶村民的水缸只能補充至半滿。原來,戰士們觀察到村中多為老弱婦孺,若水缸過滿,村民舀水時易濺濕地面導致滑倒,且盛夏存水過多易滋生蚊蟲。
革命年代的紀律紅線,成了新時期蓮塘坳鎮基層治理的密碼:村委會飲水機常年保持半桶水量,時刻提醒干部“服務要滿,索取要半”;鄉賢理事會辦事講究“留余量”,不強求百分百共識,以包容之心凝聚力量;農家樂推行“半份菜”,在滿足味蕾的同時杜絕浪費,踐行著勤儉節約的美德……
文化鑄魂,也要發揮榜樣的力量。
75歲的退休教師廖光明,將2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打造成村民休閑的立體課堂,晨曦領學《朱子家訓》廣播劇,午后指導村民揮毫潑墨,傍晚又把孩童聚攏傳授國學;曾經迷失在牌桌上的周大姐自發拉起舞龍隊,還主動加入了“鄉音宣講團”,傳遞著新時代的新風尚;村里還打造了文明實踐站,引導青年們學習直播帶貨,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破除陳規陋習的蓮塘坳,憑借“破舊立新”的勇氣和“紅色鑄魂”的骨氣,讓文明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為鄉村振興筑牢精神基石。(來源:株洲市文明辦株洲日報 全媒體記者 王軍 通訊員 謝嘉婧)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