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景山》主編戴燕(左)與裘錫圭先生在訪談中。吳湛攝(湖南圖片庫)
編者按
5月8日,著名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歷史學家裘錫圭因病在上海逝世。裘錫圭先生在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簡牘、帛書等方面都有極高造詣,曾參加望山楚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等多項整理考釋工作。
湖南人民出版社計劃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陟彼景山》一書,該書主要內容為復旦大學教授戴燕老師對諸如李學勤先生、王水照先生、裘錫圭先生、朱維錚先生、陸谷孫先生等老一輩文史學者的訪談。本文為該書編輯手記。
田野
2025年偶得緣分,有機會編輯《陟彼景山》的書稿。這是一本學者訪談錄,訪談的對象既有何兆武、李學勤、章培恒、王水照、裘錫圭、朱維錚、陸谷孫等這些在中國現當代學術史上或起到學科奠基作用、或引領一代學術轉向、或做出卓越貢獻的老一輩中國學者,也有興膳宏、川合康三、金文京三位在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至關重要的日本學者。
翻開書,先讀到的是主編戴燕老師的序,談及了她與每位學者相識相知的緣分,也談及了做這本書的價值與意義,用戴老師的話說,是她的一份私心,“那就是我相信一代有一代之學術、一代有一代之思想……而通過對那一輩學者的訪問,是可以了解到在過去那個即將被有意無意忘記的時代,到底發生過什么樣的歷史,在那一段歷史中的學者又有過什么樣的思考——他們的政治關懷和學術理想是什么……”寥寥數語,卻令人心有戚戚。
5月8日,在編輯書稿的過程中,著名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歷史學家裘錫圭先生離世的消息傳來。裘錫圭先生曾參加望山楚墓竹簡、曾侯乙墓文字資料、郭店楚墓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和尹灣漢墓簡牘的整理考釋工作。悵然之時,卻也如戴燕老師所言,我深感慶幸,“而慶幸的是,在他們生前,我為他們都做了這樣一篇訪問。”
2017年,在這本書首次出版之時,章培恒、朱維錚、陸谷孫幾位先生已經去世,到今天,這份名單上又多了李學勤、何兆武、裘錫圭三位前輩,而王水照老先生也已過耄耋之年。或許,這份私心,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以文字抵抗遺忘”。
編輯這樣一本書,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一來是因為戴燕老師就是著名學者葛兆光先生的夫人,二來書中訪談的人物基本都是文史領域的頂尖學者,如李學勤先生、王水照先生、裘錫圭先生、朱維錚先生、陸谷孫先生等,他們取得的成就令我輩后生只能望其項背,所謂“高山仰止”,大抵如此。說陌生,是因為對于書中提及的幾位老一輩學者,既與他們素未謀面,更未曾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與為人處世。帶著這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我對這本不到十萬字的學者訪談錄,有了一份期待,期待與他們相逢于字里行間,也期待能走近他們,稍許領略與浸潤一代學人的風骨。
讀完后,我對戴燕老師的“私心”深以為然。雖然體量不大,但從訪談的字里行間,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時代的留痕,也充分感受到老一輩學人一生執一事的堅守。他們大部分出生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歷了戰爭與革命的動蕩時代,也經歷了跌宕起伏、變化劇烈的社會變遷,坎坷與波折伴隨了他們一生,即便如此,他們始終保有那份理想與情懷,并為之傾盡全力,幾十年如一日,從一而終。如何兆武先生,專注從事歷史理論、歷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盧梭、康德、帕斯卡爾、科林伍德等西方思想家、哲學家的作品均有譯作;陸谷孫先生,大半輩子在和詞典編寫打交道,編出了《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裘錫圭先生,研究了一輩子冷門絕學古文字學,終成一代大家,等等。
也許,這樣一本稍顯老氣的書——已經出版過,老先生們平均年齡超過85歲,且大部分已經去世——注定不可能成為圖書市場上的香餑餑,但于我而言,編輯出版這本看上去沒什么賣相的書,除了讓更多讀者了解諸位老先生的治學和人生,還藏有另一份私心:在這個AI浪潮甚囂塵上的時代,缺的正是如諸位老先生那般踏實勤奮的“創造者”,時代在求新求快,而少有人沉下心來久久為功,若這本訪談能提供些許參照與借鑒,那便足矣。
(作者系湖南人民出版社大眾圖書事業部編輯)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