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本質上是對資本邏輯的超越、對人本價值的回歸。正如馬克思所言,“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那么留給自己的將是荒漠”。中國式現代化正是這種“文明自覺”的生動詮釋,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創造性實踐。
加快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的殷切期望。湖南以此為戰略目標,深入貫徹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理念,在創新驅動、產業變革、生態優化、民生改善等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逐步形成“守正創新強根基、系統集成促跨越”的現代化發展范式。
以創新驅動引領湖南高質量發展。湖南有效依托岳麓山實驗室、湘江科學城等平臺載體,構建“產學研用”創新協同體系,助力工程機械、智能制造、軌道交通裝備、空天信息等本土優勢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領域不斷攀升。啟動“創新生態優化三年行動”,推動基礎研究投入平穩增長,培育百家科技領軍企業,規劃建設20個概念驗證中心,推動創新要素更高效配置。湖南制造的“關節骨骼”為中國大飛機翱翔九天插上了騰飛之翼;湖南智造的“智慧大腦”為神舟飛船遨游寰宇立大功,讓航天員“緩著陸”。
以產業變革推動湖南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雙螺旋結構”在湘水之畔緊密纏繞,形成涵蓋衛星導航、國產化計算、新型儲能等前沿領域的創新集群。湖南鍛造的“鋼鐵脊梁”撐起中國高鐵穿山越嶺的壯闊圖景,全球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展現硬核實力;湖南鑄造的“智慧神經”讓天河超算以每秒百萬億次運算破解生命密碼,深海鉆機突破萬米深淵叩響“地球第四極”的大門;湖南淬煉的“創新基因”催生全球首條智能軌道快運系統,磁浮3.0版列車以600公里時速創造“中國速度”標桿。
以生態優化兌現湖南綠色發展承諾。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雙旋律”在三湘大地深度交織:“生態壁壘”筑起長江湖南段經濟帶綠色屏障,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讓“母親河”重現碧波;“生態神經網絡”為洞庭湖濕地裝上智慧監測系統,“生態綠能引擎”驅動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點亮洞庭平原。瀟湘大地孕育創新生態價值轉化、城市生態綠心、武陵山片區等區域創新“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碳匯交易平臺建設、生態康養等生態矩陣,實現生態保護與綠色GDP協同增長。
以民生改善提升湖湘大地的幸福溫度。適老化改造工程讓老舊小區煥發新氣質,“5G+AI”診療系統助力縣域醫療,基層衛生院CT機配置率提升,遠居山區的老百姓家門口可享三甲醫院專家號。“就業引擎”驅動職業院校建設產教融合基地突破200個,“湘技湘造”培訓計劃年均輸送50萬技能人才,帶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至2.31比1。依托“十大重點民生實事”工程,構建起普惠托育、社區食堂、智慧養老等惠民生活圈,民生“加碼升溫”,“幸福瀟湘”更加可及。
在“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關鍵之年的歷史交匯點,今年的全國兩會為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能。湖南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立足省域發展實際,扛牢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堅定不移推動全國兩會精神落地見效。
以凝聚發展共識為先導,“眾人劃槳”協同實踐詮釋“湖南擔當”。當前,湖南發展既存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挑戰,也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壓力。我們要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將之轉化為改革實效、發展實績。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公約數”,以“共識引力場”繪就發展同心圓,更加扎實有效地把今年工作做得更好。
以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為抓手,穩定經濟增長。以“消費新動能”激活內需增長極,在市場供給端打造“國潮煥新”,在市場需求端發力加緊“適配性改革”,通過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創新培育消費新場景、家電以舊換新品類擴增、汽車下鄉、城鄉融合消費網絡建設等具體實踐,推動“湖南味”與“煙火氣”交織的消費生態成為湖南經濟增長穩定錨。
以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為戰略核心,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錨定科技強省戰略,推動科技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融合”。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強師惠師”工程,以教促產,產教共興;實施職業教育“楚怡攻堅”行動,建設產教融合基地,夯實育才根基。以“生態聚才”激活創新動能,構建“湘江英才計劃”立體引才體系,持續釋放人才集聚效應。
從一方“紅色熱土”到“三個高地”主戰場,從“中部糧倉”到“智造重鎮”,湖南這片承載著“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精神的熱土,正通過科技創新、制度革新、文化煥新等多維突破,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以期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鮮活的樣本和生動的湖南實踐。
(作者系分管日常工作的省委副秘書長、省委辦公廳主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