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發展史已經證明,不論是物種技術,還是思想文化,只有不斷交往交流交融,方能發展進步。但問題在于,“走出去”并不意味著一定能“走進去”。中華文化只有走進異域國度,即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并產生應有的影響力,才算真正“走出去”。
正視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困境。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當前我國實施的重要文化戰略。但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了兩類典型困境。一類是以凸顯中國敘事“趨異”,導致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預期與效果存在較大偏差。這種偏差既源于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華文化的典型特質,也源于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缺乏精準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異域受眾聽不懂、不認同的狀態。另一類是以迎合西方話語和敘事偏好為特征的“趨同”,導致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缺乏主體構建。這種“趨同”既沒有展示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全貌,也不利于構建我們想要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不論“趨異”還是“趨同”,看似實現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實則尚未跳出西方敘事框架,并沒有真正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能力及其影響力。我們必須直面西方中心主義文化傳播的陷阱與挑戰,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敘事范式。
中華文化如何“走進去”。在歷史上,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僅在增強文化輻射力、推動文化傳播以及國家形象塑造等方面曾經走向了頂峰,在東亞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在歐洲促成了“東方學”的興起。如今,“文明沖突論”等舊思維沉渣泛起,人類文明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中華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更有效地“走進去”?禮俗互動便是有效路徑。盡管中外禮俗差異性較大,但近代以降,中外接觸漸多,中華禮俗漸為外國人所知,這使中華禮俗與異域禮俗進行互動成為可能。比如澳門,經歷超過400年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早已發展成為一個多個族群共處、多種習俗并存、多元價值同生的“和美世界”。不過,禮俗只是社會現象,互動才是“走進去”“深入進去”之機制。在文化方面,既要保證中華禮俗接受異域的框約,亦要使中華禮俗不至于脫離異域實情;而政治方面,要在“為政必先究風俗”的前提下,講究因俗制禮與以禮化俗的結合。以此為統攝,自然衍生出新的人文景觀:知識精英講究破解“文明沖突論”等,冀望通過教化引導民間社會開展文化交流,達到守正創新、命運與共;民間社會則在生活日常中以貼近國家主流自許,自覺、自為地開展起相應的文化活動。
中華文化“走進去”何為。中國歷來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中華文化走進異域國度,旨在與異域文化發生化學反應,以破解“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曾經為武力征服背書,如今成為文化霸凌借口。而文化“走出去”與“走進去”本身就是文化交流互鑒的過程,可以有效消除歧視實現平等。在對話與溝通中,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歷史,形成共享互補和差異共存。只有各美其美,方能美美與共。“歷史終結論”視資本主義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終點”。其實,差異的主體有著不一樣的文明道路。文化“走出去”與“走進去”使文明超越等級、沖突、隔閡,使民族、國家在互融互嵌的過程中尋到新的發展路徑。融入現代文明并不意味著徹底背棄歷史;保持文化主體性并不等同于保守僵化封閉。“文明優越論”過于強調“本國優先”“以鄰為壑”。其實,各民族國家不論大小,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都要按照同一性對等交往。今日之世界日趨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樣化,在社會交往實踐中,人面對的都是差異化的利益主體以及差異性價值理念,文化“走出去”與“走進去”可以為人類營造一個充滿尊重、包容差異和共享共存的交往空間,幫助每一個民族國家在世界歷史進程的推進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跟上時代變遷的步伐,并不斷地發展完善自身。
【作者均系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民族教育研究重點培育基地研究員;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民族地區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研究”(XJK22ZDJD51)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