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統稱。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它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通過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等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新文科不僅倡導學科間的界限消融,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傳統法學教育陷入“灌輸型、單一化、重理論、輕實踐”的窠臼,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前,法學學子除需具備扎實的法律思維與素養外,更需宏觀駕馭知識體系,多維度剖析復雜法律問題。新文科理念與此不謀而合,強調在法學教育中融入創新元素,鼓勵學生跨學科探索,實現知識融會貫通。因此,當前的法學教育應強化與經濟學、管理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融合,在教學思維與手段上勇于革新,以培育適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強化思政教育,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把握正確方向是法學教育的根本。法學教育應結合專業特點,全面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實現“知識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一體貫通,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志向,成為憲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義的捍衛者、法治建設的實踐者、法治進程的推動者、法治文明的傳承者。法治人才不僅要具有堅持法律至上、維護法律權威的規則倫理,而且要具有堅持公平正義、維護公共利益、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倫理,更要具有敢于同違法犯罪進行斗爭、懲惡揚善、勇于擔當的責任倫理。法學教育還應引導學生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其運行體制背后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文化,從而實現法學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同頻共振和有機融合,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高質量法治人才。
轉變思維定勢,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受傳統法律思維之囿,法科生易陷入局部思維之阱,視野受限,思維僵化,難以主動創新。借助新文科理念,法學教育應轉變傳統的思維定勢,鼓勵創新教學。無論是經管法融合教學的目標設定,還是評估體系考核,都需要摒棄舊有觀念,采用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注重培養其創新思維、發散思維能力。眼下,面對復雜法律問題,跨學科知識與技能至為重要。單一理論教學在培養綜合能力方面捉襟見肘,尤需在經濟學、管理學和信息科學等交叉領域彰顯其力。因此,還需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整合法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創新設計各學科在人才培養中的角色。一方面,堅持法學基礎理論的教學,保持核心學科課程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輔修經濟學或管理學,既培養其綜合性實務能力,又促進個性化發展,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一段時間以來,“灌輸式”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學生被動接受,主動性、創造力難以激發。案例教學、小組討論雖有所嘗試,卻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撬動教學變革。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畢業生需再經職業化培訓,造成了教育成本與時間成本的雙重浪費。面對這些現實問題,新文科下的法學教育改革應多維度協同推進,包括但不限于探索案例分析、模擬法庭、角色扮演等互動性強的教學形式。還應加強與實務界的聯系,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專業見習和專業實習等活動,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人士擔任導師,指導學生完成實習任務,加深學生對法律職業的理解,為他們將來順利進入職場打下堅實基礎。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資源日益豐富,為法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平臺。比如,可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創建逼真的法律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各種法律事務;或者借助大數據分析工具,輔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難點,進而調整教學策略。
新文科下的法學教育改革,不僅是對現有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變革,更是對未來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育方向的戰略布局。面對新時代法學教育新要求,高校教師應兼顧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推動經管法深度融合,為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教改課題“新文科背景下經管法專業協同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HNJG—2022—1426)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