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自2023年湖南試點零基預算以來,全省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破除傳統預算基數依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然而,隨著預算改革全面推行,預算編制科學性不足、預算管理效力待提升、區域分配失衡等問題逐漸顯現。如何強化預算全鏈條科學管理,全面推行零基預算改革,讓每一分財政資金都用在“刀刃上”,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零基預算的核心是“從零開始”,摒棄“基數+增長”的慣性思維,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分配資金。我省在試點中創新推出“項目庫動態管理”“績效目標前置評審”等機制,為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但實踐中,一些深層次矛盾依然制約著預算執行效率。比如,預算編制環節的信息甄別,執行環節中的支出碎片化、零散化問題,績效管理中的“兩張皮”、問責激勵問題,預算區域分配中的分配不優、重點不突出問題等。
零基預算試行中暴露的深層問題,本質上是信息不對稱狀況下的治理失衡。財政部門和預算單位作為不同主體,在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環節存在顯著的信息鴻溝。信息不對稱在預算編制階段,形成“逆向選擇”,弱化項目質量,在預算執行環節,誘發“道德風險”,加劇效率損耗。可以說零基預算執行問題的核心成因,源于信息不對稱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為此,應以問題為導向,從“數據驅動、動態調整、績效閉環、透明監督”四方面發力,切實推動零基預算改革。
數據賦能,擰緊預算編制“水龍頭”。為減少預算編制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建議建立全省統一的“智慧預算平臺”。借助技術手段,整合財政、審計、行業部門數據,實現項目申報、評審、執行全流程線上管理。為治理預算編制中的逆向選擇問題,建議推行“負面清單+信用承諾”機制。可采取一些具體措施,比如明確禁止虛報預算、重復申報等行為,對違規者納入信用黑名單,一定期限內不得申報項目。此外,還需要強化基層預算能力建設。建議開展“送教下鄉”等專項行動,組織專家赴市縣巡回培訓,重點講解績效目標設定、數字化工具應用等內容,對基層預算人員輪訓全覆蓋,切實強化基層人員業務能力。
動態調控,打破資金僵化“死循環”。應對道德風險問題,建議實施“分級響應”調整機制。可采取按資金規模劃分權限,比如500萬元以下項目由部門自主調整并備案;500萬元至2000萬元項目實行財政“3日快審”;超2000萬元項目則提交省政府專題審議。為適當增加彈性,可以考慮設立“機動資金池”盤活存量;建立跨年度項目“浮動預算”制度,根據進度分階段撥付,避免“錢等項目”或“年底突擊花錢”等問題。
績效閉環,激活資金使用“催化劑”。為提高預算執行評價質量,建議構建“三方共評”體系。比如推行部門自評(30%)、第三方專業評估(50%)、群眾滿意度調查(20%)的“三軌制”,引入高校、會計師事務所等獨立機構,確保評價客觀公正。評價后,就要強化結果應用“硬約束”。比如對連續三年獲評“AAA”級的項目,次年預算可適當上浮;對數據造假、績效不達標的項目,責任單位兩年內禁止申報。
陽光透明,筑牢社會監督“防火墻”。為提高監督效能,建議推行“預算執行雷達圖”。比如在省政府官網實時公開各部門資金使用進度、績效達成率,以“紅黃藍”三色預警提示風險,提高執行效率。考慮到監督便利性,建議開通“指尖監督”通道。比如開發“湘財通”App,人們可隨時查詢項目資金流向,并通過“隨手拍”功能舉報違規行為,形成全民監督合力,提高預算監督效能。
零基預算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需要久久為功、系統推進,全力破解改革難點,讓每一分“真金白銀”都花出效益、惠及民生,推動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作者分別系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副教授;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