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我省多次在不同場合發出“歡迎全國乃至全球的大學生來湖南創新創業”的誠摯邀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縱深推進、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已成為培育經濟新增長極、激活人才紅利的關鍵引擎。系統解析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歷史方位、演變規律,深入研判湖南創業生態的稟賦優勢與機遇挑戰,多維度探尋、激發在湘青年創業活力的突破路徑,對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構建大學生創業高地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創業大勢所趨、有例可循
在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社會結構重塑的疊加沖擊下,世界正經歷深刻的變革。變革的本質是“破舊立新”。在科技、產業、社會三重變革的浪潮交匯下,創業已非個人選擇,而是時代賦予兼具知識結構、風險承受力與變革意識的一代青年的歷史使命。硅谷“30歲前成功”的格言,正成為大學生創業者的精神信條。一方面,科技革命推動了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顛覆性技術突破,瓦解了傳統行業壁壘,創造了元宇宙、智能穿戴等新領域,開辟了契合大學生特質的創業新場景,使大學生創業從“邊緣嘗試”轉變為“主流突圍”。另一方面,隨著數字經濟占全球GDP的比重越來越高,數字技術正在重構創業邏輯。作為“數字原生代”的大學生,無疑能夠憑借技術敏感性搶占重構商業模式的先機。同時,零工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降低了創業資源依賴,使資源短板突出的大學生“輕資產創業”成為可能。數據顯示,全球獨角獸企業創始人平均年齡34歲,雄辯證明了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年輕人在顛覆性創新創業中的核心地位。
全球范圍來看,推動大學生創業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創新戰略的重要議題。美國通過《小企業法案》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低息貸款,并將大學生創業率視為科技競爭力的關鍵指標。歐洲多國推出“青年創業計劃”,通過立法保障大學生等青年創業者的市場準入和知識產權。英國推出“初創簽證”,德國設立“藍卡”計劃,以色列實施“創新大使計劃”資助大學生跨國孵化項目,均旨在全球范圍內爭奪青年創業人才。我國也明確將大學生創業納入就業優先戰略。這些政策舉措表明,各國正通過政策創新與制度重構等方式,推動大學生創業從“個體嘗試”邁向“國家戰略”。
創業能力的提升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在許多國家,創業教育已從選修課發展為必修課,成為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美國已有1000多所大學開設創業課程,其中斯坦福大學以“技術+商業”的創業教育模式培養出了一大批世界知名企業的創始人。我國則通過設立創新創業學院,整合校企資源,實施實踐教學等方式加強創業教育。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創業率不斷提升,表明我國針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成效越來越顯著。
湖南大學生創業其時已至、其興可待
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南篇章,新時代新征程為大學生創業開辟了新空間,提出了新要求,也塑造了新優勢。
產業格局重塑開辟了湖南大學生創業新賽道。湖南正加快建設“4×4”現代化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鞏固延伸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依賴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運用。大學生創業更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技術領域,創業項目能夠有效補齊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短板,正是搶占這一賽道的關鍵力量。
緩解就業壓力對湖南大學生創業提出了新要求。今年湖南省高校畢業生將有50多萬人,傳統就業市場顯然難以完全吸納。國內外的經驗表明,1人創業至少能夠帶動4—6人就業。吸引聚集大學生來湘留湘創業,以創業帶就業,形成“創業—就業”良性循環,可極大緩解傳統崗位需求與人才供給失衡的矛盾。
支持大學生創業是主動參與人才競爭的有力舉措。得青年者得未來。在創新創業的賽道上,青年人是最有朝氣、最有活力的生力軍。支持大學生創業,是吸引聚集大學生留湘回湘來湘、做大我省人才基本盤的關鍵一招。
政策創新、生態構建與產業賦能塑造了湖南大學生創業新優勢。密集推出“七個一”專項行動、“支持大學生創業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舉措,從資金支持、稅收減免等方面護航大學生創業,顯著降低了創業成本。著力構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周期服務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免費孵化場地和免租工位,推進實驗室、測試設備等科研資源共享,推動大學生創業項目深度融入“4×4”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湖南特色的大學生“輕創業”高地正在成型。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推出《奪金2025》等創業綜藝,塑造創業“引力場”,“背雙肩包創業”的品牌效應正在形成。
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的破局之策、務實之舉
實事求是地說,湖南大學生創業率還不高,低于全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1.8%的水平,更低于世界著名大學30%的畢業生創業比例。破局大學生創業窘境,要以系統思維破解制度壁壘,以精準服務回應現實需求,構建大學生“想創、敢創、能創、善創”的生態閉環。
加強頂層設計與跨域協同。加強政策集成,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執行”模式,整合創業扶持政策,建立全省大學生創業大數據平臺,智能匹配大學生創業政策與需求。強化立法保障,研究出臺“湖南省大學生創業促進條例”。推動長株潭與大湘西結對幫扶,實施創業飛地計劃,通過稅收分成等機制共享技術、訂單與市場渠道。
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設立高校跨校跨學科創業實驗室,推廣“創業學分銀行”制度,允許大學生創業實踐折算學分、創業成果替代畢業論文。把自主創業經歷作為加分項,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錄優先考慮具有自主創業經歷的大學生。
完善多元化融資體系。借鑒浙江“貸款代償”模式,健全大學生“風險共擔+失敗豁免”機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兜底保障。開發“創業信用積分”系統,將創業競賽獲獎、專利數量等納入大學生創業企業授信評估。
健全服務網絡。優化低成本創業空間布局,推廣“零元入駐+場景開放”模式,為大學生提供免費免租創業場地及產業測試資源。加強資源共享,引導高校院所為創業大學生開放實驗室、科研設備。建立政府采購優先機制,地方政府采購每年預留一定份額,定向采購大學生創業企業產品。
優化實戰型創業教育體系。深化創業教育改革,將企業真實項目嵌入教學,企業家與教授聯合授課,指導學生完成產品原型開發。加強與國外知名孵化器合作,為優秀自主創業大學生提供海外路演與融資對接服務。在“一帶一路”節點城市設立離岸孵化器,助力大學生企業出海。
提升創業政策落地效能。建立“政策沙盒”試點機制,定期收集大學生創業者反饋,按需調整政策及實施流程,實現政策季度更新、服務實時響應。構建創業信用評價體系,將履約記錄、創新貢獻等納入征信指標。設立“二次創業扶持基金”,對首次創業失敗大學生提供創業重啟補貼,培育“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所(湖南省人才資源研究中心)副所長,研究員】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