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大學生面臨的壓力與困境隨之增加,心理健康問題愈發突出。這一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因素。《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根據不同年齡段需求開展教學,同時注重個體差異,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知識、樹立求助意識、學會應對挑戰,從而提升心理素質。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群體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要著重關注大學生哪些心理素質培養?這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課題。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承載著家庭、社會的深切期望。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簡單輸送心理知識與技能,更需要教會大學生如何關注自我、如何維護心理健康。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正處于從青春期過渡到成年早期的心理發展期,認知發展、情感體驗、社交需求非常豐富,自主探索意識強烈,有一定的認知與判斷能力,但也是情緒容易動蕩與沖動的階段,加之社會競爭與壓力交織,往往心理波動較大。基于此,筆者認為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心理“三力”,即心理覺察力、心理情緒力、心理復原力。
培養心理覺察力。心理覺察力,是一個人對自我內心狀態、周圍環境、人際關系變化等的認知感知覺知能力,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用心感受過程細節的能力,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觀察分析的思維能力。擁有心理覺察力,能讓學生理解真實的心理感受,從而不掩蓋問題、不逃避問題,這是積極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何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覺察力?一是激發好奇與探究欲望。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倡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教學、心理體驗中探究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更好地了解與掌握心理變化;鼓勵學生主動輸出觀點,引導學生將心理體驗與互動活動通過文字記錄或語言表達輸出,更好地捕捉與覺察心理差異。二是提升自我認知與意識能力。這是心理覺察的基礎,能讓他們更準確地洞悉與分析自我。引導學生從身體自我、心理自我、情緒自我等方面,多維度、多視角自我剖析,綜合原生家庭、教育背景、性格等方面,形成更全面、更客觀的自我認知,并隨著環境與成長變化,不斷更新自我認識。三是培養換位思考與共情能力。通過團隊心理輔導、人際互動、角色扮演,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更好地覺察自我與他人。
培養心理情緒力。心理情緒力,是指一個人識別、理解、管理自己情緒以及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大學生處于身體與心理成長的高峰期,情緒與情感體驗非常豐富。一是調整認知,培養積極心態。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情緒ABC理論,認為情緒和行為的結果(C)并不是由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個體對誘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信念(B)所引起的。因此,可以通過改變人們對事件的不合理認知,進而改善其情緒與行為問題,培養更積極的心態。二是學會情緒表達與管理。情緒有正面積極與負面積極之分。負面情緒其實包含了很多重要信息,比如警示、激勵、促進成長等。在察覺這些感受后,大學生需要認識到負面情緒是正常且普遍的,試著接納它們,學會通過口頭表達、記錄寫作、繪畫等方式表達出來,而非任由其失控。這些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練習,從而幫助大學生將消極轉化為積極。此外,還需掌握調整的方法。當強烈的憤怒襲來時,它通常不會持續超過12秒。此時,不妨做幾次深呼吸,以平復內心,或者選擇運動和轉移注意力,讓自己的狀態回歸平穩。
培養心理復原力。心理復原力,是讓人從逆境中恢復如初、抵御壓力的重要能力。一是要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每個人都可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通過學習基本心智技巧來增強自身對話,在困難中磨礪視角并找尋出路。二是樹立求助意識。這需要依賴健康的人際網絡,當感到無力時,應向周遭環境汲取力量,以他人之援撐過情緒的低谷。三是認識到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是常態。這并非意味著對挑戰的妥協,而是在面對未知時,能夠以平靜而堅定的心態去應對。比如,當計劃被打亂時,不必執著于“為什么事情沒按我的意愿發展”,而更應該問自己“如何調整以繼續前進”。更重要的是,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小確幸”,將正能量傳遞給更多人。通過關注和提升學生這方面能力,使他們能夠增強心理自愈力、心理自助力,進而更勇敢從容地面對挫折與困難。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避免大學生遭受長期負面影響,也是維持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覺察力、心理情緒力、心理復原力,是個體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種關鍵能力,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持續關注與培養,使之成為大學生的心理可持續發展力,助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分別系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文為湖南省教育教改課題“體驗式教學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運用策略研究”(ZJGB2023496)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