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倫理主要指工程技術人員在工程活動中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強化工程倫理教育,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證工程質量、避免工程風險。2013年教育部印發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指出,要“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意識與職業道德,融入教學環節,注重文化熏陶,培養以造福人類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現代工程師”。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將“卓越工程師”定位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面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們亟須以工程倫理教育賦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兼具工程倫理認知、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的創新人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
以工程倫理教育
確立卓越工程師的倫理認知
工程倫理教育對于施教對象的倫理認知要求,是基于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勞動精神等的充分論證。正確的工程倫理認知是社會認可、推崇的主流工程倫理價值觀,是其正確處理工程實踐中權利、責任、義務三者關系的倫理依據和準繩。它可以使學生明確未來的職業定位、倫理責任和社會影響,為卓越工程師培育提供精神動力。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推進工程倫理教育創新,一是要實現課程設置科學化,明確工程倫理教學目標。通過設計包含基礎工程理論和實際工程案例等多個模塊的工程倫理課程,使學生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理解工程倫理原則。二是要推進課程內容體系化,將工程倫理課程納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核心課程。工程倫理課程內容建設應涵蓋倫理學、工程學、社會學等多元學科知識,充分圍繞應用倫理、工程倫理等知識原則優化課程內容,并凸顯學科交叉特色,確保學生掌握扎實的倫理知識框架。三是要推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既要堅持“理論+實踐”的教學方式創新,也要利用好新媒體、數字技術等新興科技,引入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場景敘事法等新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性,切實提升學生的工程倫理實踐能力。
以工程倫理教育
形塑卓越工程師的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是指導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卓越工程師的道德觀念塑造是工程倫理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在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面對工程教育質量提升的短板,如工程倫理概念界定模糊、倫理意識不足、缺乏對工程整體與社會關系的宏觀倫理思考等,亟須以工程倫理教育形塑卓越工程師的道德觀念,并關注工程整體發展的倫理責任,將倫理原則貫穿于工程師職業生涯始終,引導工程人才在整體工程活動中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工程倫理教育對卓越工程師道德觀念的形塑,包含兩個向度:一是生態倫理規范。工程活動因其本身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工程倫理教育必須面向生態、維護自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強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生態倫理規范,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二是職業倫理規范。伴隨工程與技術的深度融合、資本的強力滲透,工程師作為一種職業正由傳統的專門化、有限化職責向復雜化、交叉化、多元化職責轉變,并面臨嚴峻的道德考驗。為此,工程職業倫理在規范性上必然強調工程師個體的道德準則、職業使命和職業美德,并強調工程組織的職業精神、團體倫理、組織共識。對此,工程倫理教育一方面要積極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導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立場,并引入國際化生態倫理課程,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講解、討論,助推學生提升解決環境倫理問題的能力與擔當;另一方面,要深入構建職業素養培育體系,促進“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并舉,著力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敬業精神、誠信品質及團隊合作能力,引導學生深刻認知工程倫理準則,夯實其以技術服務社會發展、造福人類的使命感。
以工程倫理教育
涵養卓越工程師的社會責任
工程作為一種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而工程倫理本身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側重于社會中人和人、個體與社會整體的倫理觀念樹立,既蘊含工程主體的價值取向,也包括工程活動的社會影響這一重要維度,是避免工程行為偏差的內源性動力。在技術深度融入人類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工程活動的復雜性、風險性、不確定性也愈發凸顯。與此同時,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性環境危機、資源危機等也進一步對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卓越工程師的重要標志之一,就在于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厚重的社會責任擔當。為此,全面推進工程倫理教育,需要以歷史性、批判性和超越技術的眼光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未來發展進行審視、予以洞察,對傳統的工程責任倫理進行統合和重構,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責任倫理體系,使學生意識到卓越工程師這一身份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提高學生承擔社會倫理責任的行動能力。首先,以責任理念為核心,以德性、道義等倫理理念驅動學生落實社會責任;其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塑造或完善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工程價值觀,多方位、多角度、多要素地引導學生認清自我的社會責任邊界,并以此抵御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潮;與此同時,應通過分析工程實踐中的典型案例,進行社會責任反思與評價,以激發學生的道德敏感性,提高學生踐行工程倫理的決策、行動能力。
(作者系湖南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本文為湖南省教學改革重點資助項目“面向新工科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應用型工程師的實證研究”(HNJG-2022-0250)研究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