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鄉村振興建設片,鄉村產業更旺、人居環境更好、群眾生活更富裕——
常德加快建設“桃花源里和美湘村”
桃花源旅游管理區鄉村振興建設片,因地制宜推進農旅、文旅融合發展,走出產業興旺、群眾增收的新路子。劉蓉攝
石門縣夾山鄉村振興建設片依托紅色文化館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當地鄉風更加文明,鄰里也更加和睦。
漢壽縣滄港鄉村振興建設片不斷推廣標準化甲魚養殖基地、標準化甲魚養殖模式,養殖高品質甲魚2000多畝。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常德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李杰王波周鵬孫芳
3月29日,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掀起春耕生產熱潮。“改造后的高標準農田,水稻耕種全程機械化作業,相比以往的人工作業,節約了80%的成本。”種糧大戶戴宏今年種植500畝雙季稻,他說:“現在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生活好比芝麻開花節節高。”
2022年以來,常德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為引領,派出14個鄉村振興建設片指導組,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集中連片打造一批鄉村振興建設片,探索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可借鑒的模式和路徑。”常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蔣穎群介紹,3年來,14個鄉村振興建設片因地制宜強化鄉村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群眾增收致富,成功打造一批“桃花源里和美湘村”。
建設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和合作社48家
以“產業旺”促“鄉村興”
走進港中坪村,干凈平坦的水泥村道一側是排列整齊的村居,另一側的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里,十幾輛耕田機正在作業。
港中坪村位于謝家鋪鄉村振興建設片的核心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標準化種植基地。3年來,片區內水稻生產形成“五統一、兩利用”的技術模式,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插機拋、統一機械深施肥、統一綠色防控、統一物化技術,利用田埂種植大豆、利用冬閑田種植綠肥,推動糧食生產穩面積、增單產、提效益。2024年,片區1.1萬多畝雙季稻喜獲豐收,畝產達1203.7公斤,比2023年增長4.46%。
連日來,漢壽縣滄港鎮友誼橋村華甲產業園甲魚養殖基地,漁民正在捕捉甲魚。該基地養殖的甲魚品質好、供不應求,精品甲魚每天直發長沙、鄭州、廣州等地。
華甲產業園甲魚養殖基地年產稚鱉400萬只、生態甲魚500噸、有機甲魚50噸,年產值9000多萬元。漢壽縣滄港鄉村振興建設片以華甲產業園為龍頭企業,不斷推廣標準化甲魚養殖基地、標準化甲魚養殖模式,與300余戶甲魚養殖農戶合作,養殖高品質甲魚2000多畝。
常德市武陵區蘆荻山鄉食用菌產業基地,秀珍菇智能方艙內成排成行、擺放整齊的菌棒,一簇簇秀珍菇破袋而出,長勢喜人。去年,蘆荻山鄉獲批建設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全鄉參與食用菌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從業人員達2380人,“小菌菇”成長為助推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目前,常德14個鄉村振興建設片區中,建設澧縣城頭山鎮以葡萄為主導產業、武陵區蘆荻山鄉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桃源縣架橋鎮以優質稻+油茶為主導產業的省級農業產業強鎮;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和合作社48家,其中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省級11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
14個建設片的73個村(社區),美麗鄉村建成率達98.6%
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美鄉村新畫卷
走進桃源縣架橋鎮中心小學,一棟全新的教學樓已竣工,今年9月將投入使用。
推進鄉村振興,要讓農村學生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該片指導組突出行業幫扶特點,在發展產業、促進群眾增收的同時,深耕當地崇文重教傳統,優化教育資源,完成葉家坡、基隆小學布局調整;加強中心學校建設,新建教學樓2棟、教師保障房2棟、學生食堂1棟,改擴建學生宿舍樓1棟;組織開展省、市名師送教下鄉,落實教育資助政策,捐贈圖書、體育器材,片區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位于全縣前列。
石門縣夾山建設片在指導組的大力扶持下,深入開展14個清廉屋場、福田農耕文化館福田清風、袁任遠清廉底色等清廉單元建設,創新推進“格言治家”“檔案管家”“文明興家”的鄉村治理模式,連續2年入選湖南省基層治理創新典型案例名單,依托紅色文化館開展鄉風文明建設,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18個鄉村(社區)均建成區級以上美麗鄉村。通過改善環境,挖掘、整理、轉化農村資源,鄉村的池塘、小溪、古宅等成為風景。西洞庭管理區以建設片為主陣地,通過舉辦風箏節、荷花節、龍蝦節等活動,打造牛屎湖觀鳥、彭家洲賞花、沙灘公園等26個精品鄉村游項目。
在柳葉湖旅游度假區鄉村振興建設片,該區白鶴鎮太陽山社區、鄭家河社區等村(社區)依托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扎實開展移風易俗,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培育良好鄉風。
3年來,14個鄉村振興建設片深耕片區各村人文底蘊,培育涵養文明鄉風,深入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片區的73個村率先實現了農村衛生廁所全覆蓋,省市縣級美麗鄉村建成率達98.6%,其中有31個村建成省級美麗鄉村,26個村認定為市級美麗鄉村。
指導群眾立足本地資源推進產業融合,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走進鼎城區謝家鋪鎮施家陂村,村舍整齊、綠樹成蔭。3年來,施家陂村狠抓集體經濟,通過招商引資,23家企業落地,固定資產投資達2億元。該村已形成建材加工、家具制造、特色種養等農工融合發展新格局。
“建設片指導組組織專家進村指導發展產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施家陂村黨總支書記焦存介紹,這些企業讓村集體、村民以不同方式入股,解決500多位村民就近就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35萬元;300多戶農戶入股企業,每年分紅800余萬元。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萬元。
津市市新洲鄉村振興建設片、桃花源旅游管理區鄉村振興建設片因地制宜推進農旅、文旅融合發展,走出產業興旺、群眾增收的新路子。津市建設片區大關山村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村150多戶發展采摘觀光農業,300多人在景區務工,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桃花源建設片湯家山村以“歸園居合作社”為依托,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村民通過這些項目產生的務工、土地租金等收入為每年300萬左右,村集體收入20多萬元。
2022年,常德市西湖管理區鄉村振興建設片確立后,全力發展設施農業,建設綠色智慧大棚蔬菜產業園,建成高標準蔬菜大棚2100畝,畝產利潤達15000元左右。
臨澧縣修梅鄉村振興建設片依托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沿精品旅游路線打造“一村一品”產業示范園,2024年,片區5個村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收入總額超過100萬元。
開展鄉村振興建設片工作以來,常德市錨定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以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村產業發展,以城鎮化的思路抓鄉村建設與管理,努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在前列,以農業的高質高效、農村的宜居宜業、農民的富裕富足,成就鄉村振興的“常德樣板”。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