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永濤黃婷婷
不沿邊、不靠海,內陸長沙的開放故事,卻可以從通達四海的馬六甲海峽講起。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一層,永久展出著唐代沉船“黑石號”上的珍貴出水文物。當時打撈者在船上發現了6.7萬多件文物,長沙窯瓷器數量最大,有5.5萬余件,引起世界轟動。
“黑石號”就像一顆時間膠囊,將古長沙的開放傳奇封存了千年,直至近代打開。
如今,現代長沙續寫傳奇,走出了一條內陸省會城市的開放之路。
“水陸空”全面發力
“長沙造”暢達全球
回到長沙,我們將目光投向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1989年,長沙機場通航,年旅客吞吐量僅為6萬人次,不及如今單日吞吐量。
2024年12月15日,長沙機場宣布:2024年長沙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
從只能飛往北京、上海、廣州,到通達倫敦、內羅畢、新加坡等130個國內外城市,30多年間,長沙機場航線數量翻了數十倍,一躍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樞紐。
眼下,長沙機場第四代航站樓——T3航站樓建設如火如荼,預計2026年竣工驗收。
“機場旅客吞吐量是反映所在城市門戶樞紐地位,所在區域開放發展和經濟動力強大等的重要指標。”長沙理工大學智能交通與現代物流研究院院長盧毅說。
一朵鮮花,從肯尼亞農場摘下,14小時即可“空降”長沙紅星花卉市場;精密儀器,從長沙工廠運出,“打飛的”運往海外工廠……內陸長沙向藍天尋求機遇,與世界緊密相擁。
流動的長沙,便是開放的長沙。
“嗚……”長沙北站火車長鳴,將我們的視線拉回地面。
2月19日零時25分,裝載55個集裝箱的工程機械、汽車及配件的中歐班列從長沙國際鐵路港緩緩駛出。
這是連接湖南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重要貿易通道。開行10多年來,中歐班列(長沙)運行長沙至明斯克等“明星線路”15條,輻射亞歐近30個國家100個城市。
中歐班列(長沙)帶著“長沙造”跨越山海,貨運量逐年攀升,連續4年保持千列規模,連續6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長沙飛得遠、跑得快,運得更多!
“起吊!”2月底的長沙,乍暖還寒,隨著裝卸工作人員一聲令下,虞公港碼頭起重機吊起沉重的鋼材,穩穩放置在岸上。
2024年12月,虞公港一期工程開港,成為大宗散貨集散中轉港和服務長株潭地區的深水港,將長江黃金水道向湖南內陸延伸近100公里,大幅縮短了鋼材、糧食、化學品等大宗貨物的運輸時間和運輸距離。
航班起降繁忙,港口船行如梭,班列御風飛馳。長沙“水陸空”全面發力,“長沙造”暢達全球。
把世界請進來
與全球共享發展機遇
長沙走出去看世界,還要把世界請進來。
開門迎客商,底氣哪里來?
電子信息、新材料等6大制造業千億產業集群,全球第二個擁有5家以上“全球工程機械50強”的城市……
作為中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之一,長沙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先進制造業和全鏈條產業創新體系,成為吸引全球企業匯聚的基石。
僅這些,還不夠。放眼全國,中國正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中心”轉變。
2023年,長沙開啟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大力支持全球企業在長沙設立科技研發中心。
創新長沙催生出的新機遇,吸引全球的注意力。
舍弗勒是全球知名的汽車和工業產品供應商,每年申請超過1000項專利,多年來被列為德國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之一。
“我們選擇在湖南前瞻布局大中華區第二研發中心,看中的是長沙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豐富產業生態。”舍弗勒中國區負責人說。
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與杉杉合資成立巴斯夫杉杉,將科技研發團隊集聚長沙,成為新能源領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如此種種,無不彰顯著外資企業在長發展的信心。
2024年,長沙實際使用外資27.9億美元,占全省60%;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23家,同比增長8.3%。
創新機遇,不只是全球資本和技術的“吸鐵石”,更是網羅國際英才的“引力場”。
在英國留學14年,畢業于英國鄧迪大學的徐琥,看中長沙在自動駕駛、信息技術等行業的發展前景,婉拒了在英國當地大學執教的機會,來到長沙。
作為希迪智駕(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徐琥帶領團隊推動全國首條“車—路—云”一體化智慧公交線的建設,并致力于將車路協同解決方案拓展到海外市場。
一個清晰的信號正在傳遞:投資長沙,即是投資未來。
種好“試驗田”
創新書寫“非長”情誼
改革,蘊蓄著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氣和支撐。
2020年9月,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湖南自貿試驗區”)正式起航,涵蓋長沙、岳陽、郴州三個片區。
79.98平方公里,是長沙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試驗田”面積。
在一塊創新試驗的自由土壤上,播撒什么“特色作物”種子?
全國22個自貿試驗區中,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是湖南“獨有”的戰略任務。長沙片區是唯一將對非經貿合作作為主要任務之一的自貿試驗區片區。
長沙勇當中非經貿合作先行者。
受國際環境影響,非洲國家大多出現外匯儲備下降、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導致當地貨幣貶值風險大,國內外貿企業利潤縮水嚴重。
長沙片區大膽探索新型易貨貿易模式,2024年新增了67單8543萬元,成功地從“以貨易貨”拓展至“以投易貨”。
馬達加斯加羊肉、盧旺達干辣椒、肯尼亞野生鳀魚干……眼下,越來越多的非洲優質農產品進入中國。這背后,離不開(長沙)中非技術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的積極推動。
2022年,全國首個中非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落地長沙片區。基地收集、整理及分析非洲最新技術貿易措施,引導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榮獲全國“優秀評議基地”榮譽。
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是湖南承接的另一個國家級對非經貿合作平臺,長期落戶長沙。中非經貿博覽會兩年一屆,位于雨花區高橋大市場的中非經貿博覽會常設館“永不落幕”。
南非紅酒、盧旺達辣椒、肯尼亞鮮花……這里設有34個非洲國家館和3個綜合館,涵蓋了53個非洲國家。
館內商品種類繁多,如何幫企業降低物流成本?長沙雨花區牽頭,組織非洲國家館內十余家進口產品經銷商,通過抱團組貨的方式與南航物流展開合作。原本通過海運進口的紫茶、牛油果等非洲好物,“打飛的”直達長沙,花費更低。
中非經貿總部大廈啟動,預計未來3年實現對外貿易總額超700億元;設立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為中非經貿提供優質便捷金融服務;打通咖啡等非資源性產品進出口產業鏈,引入非洲商務商事機構;孵化非洲鮮花品牌,首次完成非洲鮮花轉口貿易……
長沙與非洲萬里情緣,經貿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今年6月,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將再次在長沙拉開帷幕,“非長”情深的故事還將繼續。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