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永濤王晗
DeepSeek震撼全球,機器人登上春晚,杭州“六小龍”火爆出圈……科技創新“現象級”話題,持續刷屏。
在科技創新大棋盤上,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交織。杭州的成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借鑒,也讓我們思考:在科技創新賽道上,同樣懷揣夢想、砥礪前行的長沙,有著怎樣的表現?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長沙作為湖南省會,扛牢“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使命擔當,吹響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嘹亮號角。
前有標兵,后有追兵。長沙科技創新突圍之路,如何走深走實?
快:“追風趕月”一刻不停的速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2023年6月,在2023中國(長沙)互聯網岳麓峰會上,省委書記沈曉明提出將長沙打造成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
目標明確后,不到1個月,《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實施意見》討論稿就新鮮出爐。
“那1個月,起草專班每個人都全身心投入,壓茬推進,有些同志甚至連家都沒回幾趟。”長沙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回憶,當年6月下旬,起草專班兵分4路,赴北京、上海、深圳、三亞、成都等地調研,面向企業、湘商、校友、高校院所等,發放3500多份調查問卷,組織多場座談會,聽取建議,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其后,一個又一個細節,勾勒出長沙跑步快進的精彩軌跡。
2023年12月22日,湘江科學城7個項目在長沙舉行集中開工儀式。短短半年時間,從“紙上的藍圖”到“工地的實景”,亮出“長沙速度”,彰顯科技創新的決心與信心。
步入2024年,“追風趕月”的長沙,更是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7842家高新技術企業,如同一支支生力軍,為長沙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1+2”國家實驗室培育體系構建,讓長沙在戰略科技領域的步伐愈發堅定;
“一城一區三基地”的研發集聚區,孕育著長沙科技創新的未來;
新增國家、省級科技人才670人,新認定市級高層次人才632名,企業研發中心集聚人才近6000人,在長外國專家增長14%,為長沙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
人勤春早爭朝夕。春節期間,長沙即開啟拼搏模式——正月初五,梅溪湖畔,湖南湘江新區2025年“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湘商新春懇談會火熱開場;正月初六,長沙縣2025年“四湘”行動新春交流會暨項目簽約活動上,集中簽約18個重點項目,總金額達134.45億元;正月初七,瀏陽市舉行新春招商懇談會暨項目集中簽約,10個優質項目簽約,總投資65億元。
這股拼搶經濟發展“開門紅”的精氣神,擂響新年干事創業的隆隆戰鼓。
準:“向新向高”矢志不渝的態度
科技創新突圍戰,如何有的放矢、重點發力?
長沙打法精準,錨定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一方面構建自身創新生態,吸引全球優質創新資源,另一方面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尋求共贏發展。
先看自身創新生態的構建過程。
湖南省社科院曾就“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概念和特質進行過調研。他們認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是研發機構,必須具備“研發機構的高集聚性”“研發成果的高產出性”“研發網絡的高等級性”和“研發生態的高包容性”四大特征。
將這些特征與長沙發展一一對照,就有著如同“榫卯結構”般的契合度。
長沙敞開胸懷——“我們堅持把最優地塊留給科研機構、把最好配套留給創新企業、把最美風景留給科技人才。”
近3年來,長沙出臺實施多項激勵措施,引進各類人才86.6萬人。培優發展環境,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長沙“科創能級”持續提升。
此外,長沙憑借“房價洼地”的獨特優勢、優質的醫療教育資源、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火熱的消費經濟等特征,成為國內外眾多年輕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再看全球創新網絡的融入過程。
在國際創新發展史上,科創走廊往往是研發中心城市的核心動能,它承擔著“內聯外引”的重要作用。
沿著湘江西岸望去,這片長50多公里、寬10多公里的狹長地帶,集聚全省主要的高科技企業、人才、技術、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撲面而來的是國際化、現代化的氣息。
近年來,長沙以湖南湘江新區為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核心“引爆區”,充分發揮該區的創新輻射作用,創造出多項“世界領先”“全國第一”“全省第一”。
比如,湘計海盾、麒麟信安助力神舟飛船逐夢九天,創造“中國高度”;長沙礦冶研究院全球首臺套6000米級深海重載采礦車載平臺探秘深藍,刷新“中國深度”;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噸位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出口海外,鍛造“中國強度”;“天河”超級計算機的小數據圖計算能效全球第一,跑出“中國速度”……
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在長沙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穩:做“難而正確”事情的尺度
其實,當長沙這個中部地區的省會城市放出豪言,要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時,外界的驚嘆聲中是摻雜了幾分質疑的。
這也能夠理解。要知道,就連美國硅谷從誕生到成長為全球研發中心,都經歷了100多年。
目前,長沙還處于起步階段。客觀來說,研發機構的量級與舊金山、紐約、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有人說,看不到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看不到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
在自我定位方面,長沙有著清晰的認知。也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差距,長沙更加堅定了做“難而正確”事情的決心,堅定了從“精心播種”到成長為“參天大樹”的耐心。
2024年9月,央視《對話·創新中國行》聚焦2024互聯網岳麓峰會。節目中,長沙對外公布了一組最新數據:一年多來,新增各類研發機構866家,增長幅度是原來的4.3倍,帶動研發人才加速聚集、研發投入快速增長。
正如節目主持人所說,研發中心集聚是一場“雙向奔赴”,長沙有自己的“入門”標準,研發中心也有自己的落戶要求,需要雙方“看對眼”。
“在長沙創業,有強烈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回長沙創業將近8年的清華大學博士后周博文,帶領湖南睿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Rsense系列智能邊緣終端、AIVI視覺算法軟件平臺兩大核心技術。
“匯集馬欄山的音視頻數據優勢、銀河和天河兩大超級計算機的計算優勢,以及高校云集的人才優勢。”萬興科技董事長吳太兵說,發展以大模型為基礎的AI產業長沙大有可為。
看長沙打造全球研發中心的決心,不僅要看自身做了什么,還要看他人的評價是什么,更要看“觀望者”們行動的腳步趨向哪里。這一切,來源于“穩定的吸引力”。
長沙,這座逐光奮進的科研之城,一路突圍一路生花。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