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動能。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不僅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匯聚點,更是推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陣地。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從革新人才培養理念、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構筑“雙協同”育人平臺三個方面著力,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主動擔當起服務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使命,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革新人才培養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在新質生產力的指導下,教育發展亟須推進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培養模式的升級。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產業鏈和產業布局的變化,也改變了教育創新的格局,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有研究認為,高等教育應該探尋“技能本位教育”的發展新路徑,不應再將獲取知識視為終極目標,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至關重要的工具,用來支持和增強技能的發展。技能本位教育中“技能第一、知識第二”的理念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視角。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未來世界帶來挑戰,需要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因此,在新質生產力發展視角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應將“五育”有機融合,更新教育理念,重構課程體系,開發新形態課程,培養“掌握面向未來的數字化技術、跨學科專業知識,具有專業實踐應用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應用型高校革新人才培養理念,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更加緊密結合行業發展,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增強應用型人才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向心力。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課程教學作為人才培養,尤其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其改革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新質生產力的引入,將催生高等教育課程教學理念、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全方位的創新性變革,為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提供強大動力。對于課程改革而言,要培養新質人才、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通過有序整合來釋放有限資源的潛能,實現課程各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提高課程育人質量。在課程體系完善中,應堅持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重建課程目標,通過制定明確合理的課程目標,為完善課程體系奠定基礎。在內部結構功能定位上,要緊跟技術變革與產業發展前沿,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聚焦區域優勢產業,推進產科教一體化建設,形成產科教融合高階課程群、技術發展前瞻課程群、專業特色方向課程群等一系列差異化的課程群創新模式,通過不斷增強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適應性,更好地發揮課程群的集群優勢。合理設置課程結構,處理好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著力實現組合型課程與融合型課程的統一。
構筑“雙協同”育人平臺。“雙協同”目標驅動育人機制是指以協同創新、協同育人為目標驅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湖南省高等院校布局優化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協同推進產教研一體化發展,通過科研資源共享、學科專業共建、人才聯合培養等方式協同合作或合并重組,實現優勢互補、科教融匯、協同創新發展。要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設集成式協同創新平臺,堅持“圍繞需求建學科、支撐專業興學科”,提升應用導向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著力促進學科建設與科研轉型,實現由“傳統學科型科研”向“應用支撐型科研”的深度轉型。對接行業辦專業,引行企入教,搭建新生態下的協同育人平臺。要面向市場育人才,敞開校門引入社會資源,把行業企業引進校園,政校行企合作共建專業集群。搭建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對接平臺,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推進校企共同體建設,加強管理機制、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及校企文化的融合。
(作者系湖南工學院副教授)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