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寧鄉經開區創業大樓。
楚天科技全球研發中心。
中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藍月谷智能家電產業園。
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本版圖片均由寧鄉經開區提供)
李曼斯謝喜陽
今年春節以來,遠至大洋彼岸,近到街頭巷尾,中國的科技創新正不斷突破人們的想象。
中國科創“出圈”,非一域之功,非一時之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親臨湖南考察,為湖南擘畫了“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攀高逐新,儼然成為湖南勇挑大梁的擔當使命。
作為經濟發展主陣地,寧鄉經開區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且看一組數據:2024年,園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5家,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平臺41家,新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2.9億元,“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排名第62位,獲評“2024年度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五星基地”。
寧鄉經開區積極投身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全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一批全球領跑并跑的創新成果紛紛涌現,一批助力產業突破發展的科創指標躍升進位,走出了一條“新”潮澎湃之路。
攀高逐新,是答好時代命題的必由之路
縱觀世界發展史,誰能引領科技革命,誰就能抓住未來。對寧鄉經開區而言,這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機遇。
要答好這個時代命題,首先要站在當前的經濟視角下,深刻理解為什么迫切需要科技創新?
看外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重大變革,世界正處于第六次技術革命前夕。唯有主動作為,掌握核心技術自主權,才能在未來博弈中爭得一席之地。
看自身,當前長沙工業發展逐步受空間限制。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科創的力量卻是無限的。通過提升科創成果轉換能力和效率,做“厚”產業家底,是突破發展瓶頸的根本出路。
源于對時與勢的深刻判斷,寧鄉經開區不斷培育沃土,尊重、保護、鼓勵創新。
尤其是去年以來,寧鄉經開區提出“三三制”,即緊緊抓住產值規模五十強、稅收貢獻五十強、產值增速五十強的“三類五十強企業”,緊緊依靠科技、金融、人才工作機構“三類要素保障單位”,緊緊圍繞企業家、科學家、工匠人才“三類人才”,匯聚起科創發展的最大合力,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能量充分釋放。
——創新的路徑,需要務實的政策。
科技創新投入大、周期長,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尤其需要務實的政策來支撐長期發展。
寧鄉經開區充分發揮政策資金杠桿撬動作用,將優質要素集聚到關鍵領域,全力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
去年,楚天科技醫用高端機器人入選湖南省2024年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獲省科技廳資金支持。中偉新能源、松井股份、飛翼股份等科技型領軍企業獲各級支持。
與此同時,寧鄉經開區積極爭取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政策支持,推動創建了松井股份功能涂層材料全球研發中心、中偉全球研發中心、楚天科技醫藥裝備全球研發中心等3個領軍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及飛翼股份礦山固廢充填處置技術及裝備研發中心、晶弘電器醫用低溫保存箱研發運用中心、邦弗特飾面新材料研發中心等4個擴能升級和外資研發中心,園區創新發展活力迸發。
——創新的生態,依托創新的平臺。
地處星城長沙,寧鄉經開區優勢顯著。這里匯聚了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眾多知名高等院校,擁有超過50萬的高校在校學生和數十萬的高素質人才,匯聚了一大批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科研團隊和科研成果。
寧鄉經開區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協同研究,實現關鍵技術的攻關、集成和轉化應用。如楚天科技聯合湖南大學成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松井研究院持續與湖南大學開展合作,獲評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園區國家級創新平臺達10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總量達到95家。
——創新的事業,呼喚優質的企業。
從招商引資到培育賦能,寧鄉經開區始終將科技創新視作重要“度量衡”。肥沃的科創土壤活力迸發,孕育出一大批科創能力優越的企業。
去年,邦弗特、飛翼股份獲評國家綠色工廠,楚天科技、雅城新能源、百通新材、創遠礦山、南源新材等7家企業獲評省科技進步獎,楚天科技、松井股份獲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其中,松井全球研發中心是園區內最高的建筑,由此有一則美談廣為流傳:在寧鄉經開區,最好的位置給研發,最好的政策給企業,最優的待遇給人才。
向新求質,是企業快速成長的制勝之策
科研和生產“兩張皮”,是經濟領域的尷尬現狀: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企業用不上,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得不到實際解決。
在這“脫節之困”上,寧鄉經開區有著天然的解法: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做主導、唱主角。
企業最先察覺浪潮的沖擊,也最先感受浪花的溫度。他們一頭連著需求,一頭連著供給,天生擅長捕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創新機遇。這種創新路徑明確,目標清晰,企業希望由此逐利,因而內生動力十足。
細數園區內快速崛起的優質企業,無不將創新視作重中之重:從牛棚里成長起來的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年建成百億產業園的中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型功能涂層材料領域具有行業領導力的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以松井股份為例,近3年來,該企業每年研銷占比達15%左右。去年,該企業更是建成領先國內涂料行業的全球研發中心,將匯聚一支由百名以上博士領銜的研發人才隊伍,創建功能涂層材料全球研發中心,面向3C、汽車、特種裝備等領域,提供國產化系統解決方案,實現我國重大產業在涂層材料領域的國產化替代。
楚天科技則是創造性地讓工程師和研發人員在一個區域內工作,建起了“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
胡璧梁是CART細胞療法及細胞藥物自動化制備系統研發領域的專家,在楚天思為康擔任總經理:“只需要下樓,穿過馬路,走到對面的辦公樓,就能找到想溝通的工程師團隊,將實驗室中的理論無縫對接過去。”
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砸出的水花“看得見、摸得著”。
松井股份的“國產大飛機電致變色功能涂層材料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入選湖南省技術攻關“揭榜掛帥”項目榜單,打破了國外公司的長期技術封鎖;中偉新能源在四氧化三鈷、三元前驅體材料制備等方面攻克多項行業難題,“寬溫域高性能鈉離子電池研發”入選湖南省2025年十大技術攻關項目;湖南晶瓷新材料“多彩寶石微晶”系列產品為全球首創……
突圍雖難,碩果豐厚。
楚天微球層析介質投入生產后,甄融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毫不猶豫地選擇與其合作:“楚天微球實現國產化生產后,將我們的成本資金縮減至40%,供應鏈也更有保障。”
當然,科技創新絕不是企業的“獨角戲”。一些市場所需的研發項目往往涉及到門類繁多的學科、領域,單靠企業一己之力難以完成。
這就需要園區打破圈層界限,調動各方積極性,從而推動各個環節各依其便、各展所長、各盡其力。
一方面,寧鄉經開區通過“智賦萬企”行動等引導企業與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等方式,面向產業需求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
另一方面,園區主動向科研團隊伸出橄欖枝,引導科技成果在園區孵化轉化、落地見效,助其成長為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
2月底,寧鄉經開區通過舉行科創大會,為一大批極具潛力的科技創新成果謀劃發展方向,出規劃、找資金、給土地,晶標科技納米硅材料生產基地項目、大麓科技材料生產及運維總部基地項目、博能科技VOCs凈化系統項目等一批科創項目現場完成簽約。
融合發展,是產業升級躍遷的破局之道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科技創新是“拿著錘子找釘子”,產業創新是“找準釘子造錘子”。當下的關鍵任務,則是找準產業發展需求的“釘子”,砸實科技成果轉化的“錘子”。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創新格局為之一變,發展氣象為之一新。
當前,寧鄉經開區智能家電、綠色食品、新材料和大健康產業恰似枝繁葉茂的大樹,以傳統產業向下扎根,足以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抵御風險;以新興產業向上延伸,則能放手一搏闖入新天地。
如何最大程度用好已有優勢,實現產業升級躍遷?關鍵在于“喜新不厭舊”。
——讓傳統產業在創新洗禮中煥發新機。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沒有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技術。
一瓶牛奶,從牧場到貨架最快只要10個小時。得益于75℃/15秒的巴氏殺菌工藝,優氏乳業憑借最接近自然風味的鮮奶俘獲消費者芳心。嘗到技術甜頭,企業與湖南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特色乳制品,《乳酸菌發酵劑及特色乳制品精深加工與高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獲2024年度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優質乳工程研發中心也落戶在此。
與此同時,園區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引進一批自帶科技“含金量”的高端制造業。
投資100億元的海信長沙綜合生產基地項目,將匯聚尖端制造工藝與數字化管理系統,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多聯機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智能家電燈塔工廠和綜合生產基地;中國500強企業中國黃金集團投資建設中金輻照項目,填補省內高端輻照配套服務空白……
——讓新興產業在謀篇布局間嶄露頭角。
新興產業,往往方興未艾,并不打眼。投什么?怎么投?這考驗一個地方的戰略眼光和定力耐力。
科創大會上,藍月谷先進材料中試基地、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試基地、高端裝備聯合創新中心平臺、經建投科創運營平臺等4個中試平臺項目成功落戶,加速新能源、高端智能裝備、生命科學等領域技術轉化。
近些年,寧鄉經開區更是成立三支產業投資基金,認繳總規模22億元,實繳到位4.8億元。截至目前,項目累計已投資楚天微球、斗禾科技等項目,并與金融機構共建金融超市,充分釋放資本招商潛力,新引進麥肯偉等項目,助力潛力無限的新技術、新企業茁壯成長。
憑借著強勁的科技創新動力,寧鄉經開區顛覆性、前沿性技術“一路突破”,傳統產業“一路升級”,新興產業“一往無前”,朝著“搶抓發展新機遇,進軍全國五十強”的發展目標奮進。
向“新”破浪,看當下,更看未來。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