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縣城。
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全景。
澧縣彭山景區。
澧州文廟。
澧縣智慧葡萄產業園。
澧縣溪上美術館。(本版圖片均由澧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李俊汪博洋
溪上美術館又又又上央視了。
2月25日,央視又一次瞄準了澧縣溪上美術館,《文化十分》欄目以《在田園牧歌里守望鄉土文化》為題,用近12分鐘的時長,深度掃描了這座鄉村博物館的館前館后。
不只是溪上美術館獨美,此前,澧縣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彭山景區也多次亮相央視。一方湘西北縣域的文旅項目,為何頻頻贏得央視的青睞?
答案就在歲歲春風里。特別是去年來,澧縣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依托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通過超前全域規劃、精準布局引流,把自然風光、人文風情、農耕文明轉化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動能。
文化賦魂,引領個性化競爭
2月17日,國家文物局、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國家首批重要大遺址清單。在36個遺址的榜單上,城頭山遺址代表湖南爭得了一份春。
春天,似乎偏愛這方土地。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項,其中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項。排名湖南首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豐沛了澧縣文旅融合的墑情。
澧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和深度開發,通過挖掘與提煉,實現了文化賦魂,構筑起了獨具個性的文化地標和旅游目的地,實現了非遺的傳承與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
文化賦魂,城頭山舍我其誰。依托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設了考古研學旅游、農耕文化研學旅游、陶瓷陶器手工藝品研學旅游、古建筑研學旅游等一系列專題課程,為全國各地中小學生開展研學實踐提供優質服務平臺。
溪上美術館自然不遑多讓。這座致力于傳統文化收集、整理、保護、展示、傳播及運用,集建筑、園林以及民俗文化于一體的鄉村博物館,展示了湖湘民間藝術及長江流域以南的文化脈絡。全國各地的文化學者、民俗專家、收藏家、藝術家及文藝愛好者紛至沓來,成為了小眾文旅的勝地。
即便是大眾休閑的旅游產品,澧縣也將紅色文化、科普研學、自然教育融入了諸多場景。彭山景區將思王祠緊急軍事會議舊址、紅軍渡口、彭山紅色歷史陳列館、紅軍烈士墓、賀龍元帥征戰澧州時重要的軍事活動區域加以保護和利用,建成2條紅色旅游線路,獲批湖南省研學旅游基地、湖南省黨史教育基地。
文化與旅游的相互加持,鬧翻了又一個春天。澧縣各景區的非遺傳習基地,輪番上演著荊河折子戲、鼓盆歌、澧水船工號子等精彩非遺節目,讓游客零距離感受非遺的精妙之處,欣賞中華民族傳統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
非遺展演常態化、非遺店鋪一體化,澧縣邁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產業發展相偕而行的新路子。
旅游塑形,提升沉浸式體驗
春節的余味久久不能散去。在澧州古城景區徜徉,淘年貨、品美食、觀荊河折子戲、聽鼓盆歌……讓來自廣東的澧縣女婿李先生流連忘返:久違的年味又回來了。
這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全面的升級。澧縣正以“加速度”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為驅動力,實現了旅游塑形,豐富的新場景、新業態,達成了文旅環境不斷優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的目標,做到了不僅要“喜相逢”、還要“長相思”、更要“再回首”。
利用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澧縣創新了“旅游+非遺、研學、文物、民宿”等“1+N”的文旅發展形態,打造出了“三山兩水一游徑·十處勝地好風景”“澧陽平原‘古城·古國’文物主題游徑”等多條精品旅游線路。
一根稻草,能編織出怎樣的世界?2024年中國城頭山國際稻草藝術節作了回答,親子農耕體驗、傳統農具展示、農耕知識講解等六大主題的創意,讓游客感受到了農耕文化的魅力。
8000萬盞霓虹燈,能點亮出怎樣的夢幻?城頭山旅游景區以“蛇舞城頭山·非遺中國年,城頭山新春燈會”為主題的大型燈光秀,通過光與影、自然與科技、現實與夢幻的多重結合,帶來了一場超過想象的夢境之旅。
1000畝濕地、2000畝水域、30000多畝山林,彭山景區不僅坐擁山、水、洲之大成,而且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餐飲住宿、戶外游樂、科普研學、自然教育、民俗體驗、娛樂購物、水果采摘、禪修養生、森林康養等功能于一體,其業態之豐富滿足著游客的各項需求。
一場“溪上·稀賞”湖湘傳統木雕館藏展暨溪上美育公益講堂,就吸引了2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通過看展覽、作研討等方式,為大眾奉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溪上美術館的持續發聲,被央視網譽為“鄉村文化振興的獨特樣本”。
春華秋實,澧縣發布了城頭山農耕文化核心片區文旅項目,一連推出了古城稻源農耕研學項目、農耕文化體驗園項目、數字城頭山項目、稻城樂園項目、農耕文化示范帶項目、古城印象劇場等9個項目。未來3年,澧縣將通過升級與豐富參與性、觀光性旅游產品,對標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傳承萬年農耕文化、體驗萬年稻作演進、感悟萬年歷史文脈。
農業強身,助力品牌化發展
土生土長的葡萄,如今也有了洋氣的Logo。在2024湖南·澧縣第十九屆葡萄節上,澧縣發布了《澧縣葡萄區域公用品牌VI視覺體系》和《澧縣葡萄區域公用品牌故事》。
澧縣借力文旅,在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返鄉創業以及食品加工及重點項目建設領域實現了迭代發展,文旅與農業的同步,助力農業走上了品牌化之路。
不負城頭山,澧縣打造出了洞庭春米業為代表的糧食加工產業鏈,四季油脂為代表的食用油加工產業鏈,雙上綠芽為代表的茶葉加工產業鏈,綠之源為代表的蔬菜加工產業鏈,鑫佳葉為代表的水果加工產業鏈,湘枳生物為代表的中藥材加工產業鏈,萬古臺為代表的畜禽水產養殖產業鏈等7條優質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基本覆蓋了澧縣農業主導產業。
品牌強農創建行動收獲頗豐。全縣培育綠色有機地標產品43個,其中綠色食品36個,有機農產品1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6個。“農康葡萄”“雙上綠芽茶”“金洞庭春大米”“城頭山大米”“復興蘋果柚”等先后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更有前瞻性的是,澧縣在錦繡千村、絲念粉絲、澧州豐味等具有代表性和可持續性的品牌農產品上,植入城頭山IP,推進著農業與文旅的深度融合。
不只是農業,文旅產業也煥新出彩。彭山景區作為典型代表,從最初的水果采摘為主打項目,逐步拓展開發出了新業態,建設沙灘公園、打造紅色教育基地、開發知青茶園和黃精科普產業園,成功實現休閑農業與康養產業、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
沅有芷兮澧有蘭。悲憤問天的屈原,在澧水岸邊竟留下了如此優美、浪漫的吟唱。
言猶在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守護好三湘大地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把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旅游業的持久魅力的囑托,正在化作澧縣美好的現實。
澧蘭吹香墜春水。越來越激蕩的澧縣農文旅,正涌入洞庭、奔向大海。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