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新建區遠眺。馬欄山視頻文創園管理委員會供圖
數字文博大平臺“山海”App具有文物AI智慧講解功能。
以湖南博物院商代豕形銅尊為示例的數字水印系統展示。
鐘君
文化之美,浸潤人心;科技之光,照亮未來。縱觀人類發展史,從“紙與筆”“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再到如今“云與端”“數與智”,文化和科技的大融合,無不帶來人類社會的大變遷、大發展、大躍升。當前,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輪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正撲面而來。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把文化和科技融合作為“省之大計”,著力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努力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積極探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湖南特點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路徑。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的殷殷囑托。早在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時就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文化為科技賦魂、賦智、賦美,科技為文化賦形、賦能、賦力,文化和科技的雙向奔赴,讓精神變“物質”、讓物質有“精神”,必將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驅動力。實現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數智化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一是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迫切需要。當下,人類已經迎來以數智化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迭代興起,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如果不主動適應這一趨勢,不僅會錯失重大戰略機遇,還有可能遲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二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需要。近年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為文化傳播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文化安全帶來隱患,迫切需要通過文化和科技融合改革,做大做強國有超級平臺和文化企業,加快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全面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占領主陣地。三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文化產品與服務仍存在供給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要把深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豐富的文化產品、優質的文化服務,亟待通過文化和科技融合改革,加快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變革,提供更具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智能化的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文化獲得感、滿足感。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本原則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為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始終確保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根本方向。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首先是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要筑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意識形態領域安全防線。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確保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正確價值導向。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各方面全過程。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技術研發、事業發展、產業培育、文化出海、數據安全等諸多方面。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凝聚起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最大合力。
堅持“四個面向”,壯大文化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要加強知識創新體系建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輿論引導、文藝創作、數據安全等領域,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重點實驗室打造優勢學科。要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底層技術,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科研機構。要加強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面向經濟主戰場和人民所需所盼,充分發揮文化企事業單位在文化和科技融合中的主體作用,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傳承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為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指明了目標方向。當前,受工業化與城市化影響,中華文明賡續傳承面臨載體碎片化、技藝斷層化、傳承單一化等現實問題。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發展,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運用新科技新載體,不斷提升文物和文化遺產數字化水平,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堅持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要加快推動文化數字化發展,適應數字化發展趨勢,積極研發能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數字化創作、生產、管理、傳播系統、平臺和工具,加快構建全國文化資源數據庫和文化創意素材數據庫,加強算力、語料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據處理能力,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技術支撐。要培育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業態,注重“新”的培育,做好“舊”的改造,推動改革和發展高效聯動,搶占產業制高點,不斷塑造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堅持文明交流互鑒,構筑國際傳播新優勢,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當前,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存在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與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落差”等問題。要把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作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中華文化揚帆出海的重要突破口,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要用好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中華文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湖南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路徑
湖南擁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創新的內在基因、雄厚的科創基礎、先發的融合探索、高能級的國有平臺、“對年輕人友好”的城市氣質,且文化發展條件與全國大體相當,具備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礎優勢和典型價值。近年來,湖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努力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這道時代命題。
突出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描繪引領未來新藍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道“融合命題”之一,湖南以專項條款形式將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寫入省委全會決定、納入重點改革事項,全面謀劃、高位部署。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工作專班,積極推動構建部省聯動機制,聚力做好頂層設計。將實施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創新工程列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五大標志性工程”之一,出臺《關于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方案》《湖南省音視頻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等,舉全省之力加快推進,積極在重點領域、優勢領域、急需領域、關鍵環節先行先試,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機制提供湖南經驗。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家科研機構深化合作,建設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高層次專家庫,為描繪好文化和科技融合新藍圖提供智力支撐。
立足重要載體和重大平臺,建設適度超前新設施。文化新設施是文化數據要素集聚與流通的重要載體,是推動文化創新的重大平臺,是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礎底座。近年來,湖南以“數字新基建”加速文化新設施建設,助力夯實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基礎底座。在湖南大數據交易所上線“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數據集交易專板”,長沙成功入選承擔國家數據標注基地建設任務的7大城市之一。開通運行長沙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全省累計建成5G基站16.9萬個。湖南是“銀河”“天河”超算之鄉,全省建成和在建規模以上數據中心51個,總算力超7000PF。建有文化科技領域省級重點實驗室10余家以及馬欄山計算媒體研究院、馬欄云想視頻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針對算力資源供不應求、交互連接不暢等問題,建設湖南省算力調度和綜合管理平臺、馬欄山“云網算”平臺等綜合服務平臺。
面向科技前沿和戰略需求,研用高效集成新技術。當前,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逐步滲透并重塑文化傳承傳播與創新發展的各個環節,不斷催生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湖南聯合中國科學院圍繞音視頻、數字文博、數智出版等領域實施聯合攻關項目,加強科學問題研究和底層技術突破。在省十大技術攻關項目和重點研發計劃中對文化和科技融合進行專題部署,實施了“超高清視頻算法”“馬欄山智能化融媒體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示范”等攻關項目,突破了視頻高性能計算、渲染加速、視頻人工智能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成全國首個運用超算技術的影視級XR虛擬影棚及6條生產線,研制出全球首款1.5億大靶面和光場相機鏡頭、國產自主圖形處理芯片(GPU)等一批“首”字號成果,并在數字人、虛擬拍攝等方面形成新技術高效集成的典型示范。“芒果大模型”成為廣電行業首批通過中央網信辦備案審核的垂類大模型。加快探索重大項目央地協同模式,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郵電大學、華為等戰略科技力量研究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專項,爭取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不斷完善文化領域新技術集成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湖南模式。
聚焦創意創造和價值變現,培育融變數智新業態。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是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態。湖南率先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建設長、中、短內容貫通的國有數智傳播平臺,湖南廣電品牌價值長期穩居省級廣電第一、亞洲廣電第二,芒果TV成為唯一進入全國互聯網企業前20強的國有企業,進入長視頻行業前三。2024年,芒果TV會員數突破7331萬,會員收入首次突破50億元大關。芒果TV國際App下載量從1.3億增長至2.61億。構建覆蓋新型音視頻消費電子、音視頻軟件與核心設備、新型顯示及智能視聽產品的四大產業聚集區,2024年全省音視頻產業規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2827.6億元,同比增長9.7%。著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音視頻裝備展,舞臺機械、專業演藝燈光設備、LED顯示屏等產品遠銷海內外,標準工業鏡頭、85寸以上超高清顯示面板等產品市場占有率躋身世界前列。實施湖湘文化保護傳承、讓文物活起來、文物數字化等文化保護利用“六大工程”,建設“24小時不打烊的線上博物館”,推出全國第一個數字文博大平臺“山海”App,實現文物快速掃描,完成2.2萬件珍貴文物的數字化重現,并吸引26家博物館入駐。打造動漫游戲產業集聚區,2023年全省動漫游戲產業總產值476.15億元,經營企業和機構達8773個。湖南積極打造文化新興產業集群、促進文化領域模式變革、加快搶占數字文化制高點,成為培育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標桿。
圍繞企業集聚和招引人才,營造活力迸發新生態。營造協同高效、充滿活力的“生態圈”是開辟科技賦能文化產業新賽道的關鍵之舉。湖南統籌建立文化科技財政專項資金扶持體系,在總規模達3000億元的“金芙蓉”基金中專設文化和科技融合子基金。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組建5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為成長期、擴張期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組建1億元的“馬駒計劃”專項資金,扶持有潛力的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籌備設立總規模60億元的馬欄山文化基金,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截至2024年底,園區集聚了5家主板上市公司、186家規上企業、165家高新技術企業,帶動3000余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推動相關高校將辦學資源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重點學科傾斜,建設馬欄山新媒體學院、籌建馬欄山高等研究院,探索校企社聯動育人新模式。大力實施“芙蓉人才計劃”,2020年以來連續舉辦五屆“馬欄山杯”國際音視頻算法大賽,吸引近6萬名音視頻產業人才集聚湖南。湖南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推動馬欄山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技術策源地、成果誕生地、應用場景集聚地。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院長(主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