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全國各地在藝術系統性介入鄉村建設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實踐探索,涌現出大量成功案例,在鄉村經濟的轉型發展、鄉村社會的文化重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證明了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旨在引導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是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藝術系統性介入鄉村振興的策略,可基于文化資源活化、產業協同、社區參與及可持續發展四個維度構建。
文化資源活化:添彩鄉土文化。深入挖掘鄉村本土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使其實現由單一的靜態傳承向活態傳承的轉變。首先,提煉傳統建筑、民俗風情、民間工藝等文化符號,以創意設計的方式將其轉化為當代藝術形式。如浙江衢州將廢棄民居改造為藝術空間,將傳統生產模式賦予新的美學價值。其次,借助數字技術構建文化記憶庫。如建立鄉村數字博物館、開發虛擬現實體驗項目,使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可視化傳播。如湖南江永女書文化通過數字藝術呈現,在長沙國際文創產業博覽會上實現IP授權交易,交易額突破5000萬元。再次,通過舉辦藝術節、駐地藝術創作等形式,重構鄉村文化敘事。如海南北黎村邀請藝術家描繪漁村歷史,形成兼具地方特色與現代審美的文化IP,增強鄉村文化吸引力。
產業協同發展:延伸藝術價值鏈。可通過創意設計,構建多元業態共生系統,促進傳統農業經濟向多元生態經濟轉型。一方面,以“藝術+農業”的形式,對農副土特產品進行品牌設計與IP設計,提升傳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與產品的附加值。如貴州麻江將白菜種植與藝術設計結合,開發文創花束、面膜等衍生產品,推動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另一方面,發展“藝術+文旅”的經營模式。利用鄉村獨特人文資源與自然生態資源,通過體驗式藝術場景的營造,將獨特的鄉土文化符號與現代文創設計相結合,使傳統地域文化實現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轉化,促進文旅發展。如烏鎮戲劇節、桐廬大地藝術節等藝術活動,將稻田、老宅轉化為沉浸式藝術現場,帶動餐飲、民宿、手工藝、文創產品等配套產業發展。此外,引入科技企業搭建數字平臺,整合農產品銷售、文化傳播與旅游服務,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產業生態。如衢州數字藝術平臺實現“線下體驗、線上交易”的閉環運營。
社區參與:激活村民主體性。鄉村藝術建設需強化鄉村社會的主體作用,培養村民對藝術賦能鄉村建設的價值認同,培養村民的文化自覺與創造力,讓村民在藝術賦能鄉村建設中成為主導者,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獲得感與幸福感。藝術賦能鄉村振興需從“外部植入”轉向“內生驅動”,構建村民自主決策、全程參與、利益共享的機制。具體路徑包括:建立“村民主導+專家支持”協作機制、“村集體與村民的股權分配機制”。如安徽黟縣碧山村成立“村民藝術合作社”,自主設計“村民美術館”,展出本地農耕文化與當代藝術融合作品,門票收入70%用于村集體公益基金,30%分配給參與建設的村民家庭。構建村民自治組織。如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青田村成立“鄉建理事會”,讓村民在藝術項目選址、運營中擁有決策權。
可持續發展: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首先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與科學的規劃,為藝術賦能鄉村建設提供政策保障。制定相關的資金扶持、土地流轉支持政策,財稅減免政策,人才引進與培養、創新創業培育扶持等相關政策。其次,要尊重鄉村的文化基因,尊重鄉村獨有地域文化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特點,讓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實現互相作用、互相支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再次,充分吸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如企業、社會機構、高校、藝術家群體等,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動能。同時,加強鄉村藝術創意人才的培養,提升村民的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為鄉村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唯有堅持“以文化為魂、以村民為本、以生態為基”的原則,才能真正實現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長效發展,藝術才能真正成為激活鄉土文化的“內生催化劑”,鄉村才能在文化自覺與經濟自主中,增添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作者系湖南文理學院副教授,本文為2022年湖南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藝術系統性介入鄉村振興的途徑與策略研究”(22A0491)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