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夫雷鎮的池塘》卡米耶·柯羅約1865年布面油畫42.6cm×65.7cm
《縫紉的婦女與她熟睡的孩子》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43年炭筆畫24.2cm×22.1cm
《亞馬遜之戰》歐仁·德拉克洛瓦約1830—1840年布面油畫97cm×133.5cm
彭洎涢
19世紀的歐洲,藝術浪潮風起云涌,藝術風格持續演變,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畫派等流派如繁花綻放,《泉》《自由引導人民》《梅杜薩之筏》《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日出·印象》等經典藝術作品在此時期問世。
正在湖南美術館展出的“在時間里流淌——百年歐洲繪畫的多重實踐”特展,以法國方濟各會博物館收藏的88件藝術藏品,展現自文藝復興時期至19世紀末歐洲繪畫藝術的生命力。觀看展覽,仿若能穿越時空,從細微之處著眼,觀察藝術家的筆跡,感知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技藝與巧思,窺見時代風潮在藝術作品里留下的深刻印記。
理性與激情的對弈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西方藝術史經歷深刻變革。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個流派,在藝術表現與思想理念的蒼穹中激烈碰撞。
興起于18世紀中期的新古典主義,受啟蒙思想和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的滋養,倡導理智、簡潔與和諧的美學標準。在藝術家大衛、安格爾的筆下,這一美學追求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的作品莊重肅穆,秩序井然,流露出對理性與道德的尊崇。
展覽現場,一幅細膩流暢、栩栩如生的《手部素描》,吸引不少人駐足。這幅作品正是安格爾在1820年左右,為其夫人作肖像畫練習時繪制的。安格爾以優美的造型藝術而聞名,他的肖像畫講究冷靜的構圖、精確的線條與光滑的質感,展現出人物高貴、優雅的氣質。安格爾的《戴冠女士肖像》《站立女性人物素描》中,人物宛如從古典雕塑中走來,周身散發著永恒的靜謐氣息。
展廳的另一側,畫風陡然一轉,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幅幅充滿戲劇性與沖擊力的作品映入眼簾,那是浪漫主義的“陣地”。浪漫主義倡導掙脫理性的枷鎖,視激情與想象為藝術創作的靈魂所在。他們堅信,藝術應自由地表達內心情感。
法國畫家西奧多·籍里柯的早期作品《運煤馬車》便是浪漫主義風格的生動注腳。畫中,兩名馬車夫駕著運煤車,悠閑地行駛在鄉間道路上。籍里柯通過精湛的寫實技法,刻畫出五匹馬的肌肉和力量感,并捕捉到人物和馬匹的瞬間動態,賦予畫面以靈動的生命力。
歐仁·德拉克洛瓦因作品《自由引導人民》聲名遠揚。此次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亞馬遜之戰》,畫中藝術再現了起源于古希臘神話的一個著名典故“亞馬遜之戰”,激烈的戰斗場景扣人心弦,人物的廝殺與碰撞仿佛就在眼前。德拉克洛瓦在這幅作品中延續了17世紀巴洛克畫家魯本斯同一題材作品中的力量與動感,也融入他對色彩和光影的獨特運用。
工業浪潮下的田園牧歌
工業革命如同一股強勁的風暴,席卷而來。身處時代浪潮中的許多畫家敏銳地將視角聚焦于自然、土地和勞動,試圖在畫布上捕捉平凡之美。19世紀中葉,巴比松畫派與現實主義藝術應運而生。此次展覽精心展出了卡米耶·柯羅、弗朗索瓦·米勒等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讓觀眾得以透過他們的視角,領略到旖旎的自然風光與動人的日常生活。
柯羅被譽為“光與空氣的畫家”,是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他是一位自然的詩人,熱衷于描繪森林、河流和田園風光。他擅長以柔和的色調、簡潔的構圖、朦朧的光線和寧靜的景象,傳達出對自然的詩意感悟,體現對自然景色的深刻觀察和獨特表達。在展覽作品《清晨的風景》中,柯羅以明亮的色調和生動的筆觸,展現了清晨的清爽與活力。畫中透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地和樹叢相映成趣,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躍然紙上。
作為現實主義畫派的重要人物,讓·弗朗索瓦·米勒因《拾穗者》而為大眾所熟知。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的藝術創作聚焦于描繪農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場景,如耕作、收獲、拾穗等。生活的困苦并未減弱他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在艱難的歲月里,他常因沒錢買顏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條畫素描。展覽中的炭筆素描《縫紉的婦女與她熟睡的孩子》,展現了米勒擅長的農村生活主題。畫中一位母親在燭光下靜靜地縫紉,孩子在一旁安然熟睡。畫面散發著寧靜與安詳的氣氛,傳遞出母愛與平凡勞動帶來的溫暖與美好。這幅作品既是對普通勞動者的禮贊,也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展現了藝術家對社會底層人民的深情與關懷。
畫室之外的光影
19世紀下半葉,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巴黎的城市面貌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激發了人們對藝術表達的新需求。
彼時,學院派繪畫在藝術界占據著重要地位。學院派畫家如德拉羅什、布格羅等大師的作品,延續了古典主義的嚴謹技法與規范化的創作方式。而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開始對當下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和戶外瞬息萬變的自然現象產生興趣,日出、日落間變幻無窮的光線與色彩漸漸映入他們的眼簾。印象派由此崛起,成為一場徹底改變藝術史的革新運動。
印象派畫家如德加、雷諾阿等,通過對光影、色彩和形體的敏銳捕捉,挑戰傳統的繪畫規則,專注于瞬間印象與日常生活的自然呈現。他們用輕快、松散的筆觸和鮮艷的色彩,捕捉瞬間的光影變化,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主觀感受。正是從印象派開始,西方藝術創作從理性與規范,逐步向個性化和現代性轉變。
在印象派崛起的歷程中,夏爾·弗朗索瓦·杜比尼扮演了重要的先驅角色,對印象派畫家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杜比尼的畫作筆觸生動,注重自然光線,其描繪的果園、林中空地與日暮中的河景受到廣泛推崇。展出作品《風景》中,杜比尼描繪了一片起伏的田野。畫面的左側是一片樹林,他使用稀薄的黃綠色筆觸點綴樹葉,然后在它們周圍繪制天空。杜比尼這種深入自然、對景寫生的方式,深深地影響了后來的印象派畫家。
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末,這段百年間的藝術發展,正如一條奔涌不息的河流,映射著時代變遷、思想碰撞與文化交流的倒影。隨著觀展的結束,觀眾或許會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共鳴,那便是藝術所帶來的永恒感動——它在時間里流淌,持續激發著我們的思考與想象。
藝術史不僅僅是名家名作的歷史,在時間中流淌的繪畫創作的全部過程與實踐,亦令人沉醉與動容。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