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龍崗古墓群出土的隨葬兵器。作者供圖
【簡介】
騎龍崗古墓群,位于張家界市慈利縣零陽鎮十板村零溪河東側山崗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戰國至漢朝時期的古遺址。古墓群資料完整,歷史線索清晰,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慈澧
騎龍崗,在慈利縣城東面、零溪河東側的山崗,是慈利縣唯一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兩千多年來保存完好的古墓群。
冬日暖陽高懸,我懷揣對先人的敬仰慕名前往憑吊。走在山崗的路上,不見墓碑更不見墳丘,幾經輾轉,在葉家凸見到豎立的《騎龍崗古墓群簡介》和《示意圖》。方知“國保”就在這片表面平淡無奇而寧靜的黃土地里。
《騎龍崗古墓群簡介》引經據典從慈利縣沿革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慈利縣歷史悠久,建置已達25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始設白縣,楚平王之孫白勝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慈利縣。
騎龍崗古墓群在白公城的東面,兩地相距千余米,墓葬沿崗地山脊分布,越向北分布越密集,分布面積26萬平方米,戰國墓葬居多,分布密集,打破關系如拱璧連城,錯綜蟠結,墓下有墓的現象比比皆是。
1986年至2008年,先后開展過3次較大規模的發掘,墓葬形制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估計有墓葬千余座,歷年來出土文物千余件,種類有:青銅器、陶器、漆木器、玉石器、竹簡等。是湖南省內一處重要的戰國至西漢時期墓地,出土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較多,尤其是兵器和竹簡等一批重要遺物的出土,對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這些文物除部分竹簡提供給湖南省博物館從事研究外,均收藏在慈利縣博物館中。
細品簡介,思緒穿越時空。時代變遷,千余座古墓承載了多少波瀾壯闊的故事和鮮為人知的秘密。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建設飛速,無意間驚擾先人,但這也使歷史的燦爛文明得以再現。從已發掘的墓葬看,有楚墓105座,西漢墓258座,每座墓葬都有文物出土,最多的隨葬品多達近百件,堆積如城墻。以一斑窺全豹,當時零陽城人口眾多,經濟昌盛,人們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
騎龍崗古墓群的竹簡是湖南省楚墓中發現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的一批,無論從史料內容還是文字學角度,都是不可多得的資料。慈利楚簡由毛筆墨書而成,約千枚,21000余字。竹簡中出現“王曰”“是謂”“可謂”等字具有夾敘夾議性質,記載有楚和吳、越的史料,其中所載“吳齊黃池之盟”“吳越爭霸”等內容與《國語》《戰國策》《越絕書》等大體吻合,這批竹簡無論對戰國時期的歷史還是書法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楚簡文字特征與楚國范圍內其他區域如新蔡葛陵簡、包山簡等相同,字體構形奇譎,筆畫弧轉,或扁寬圓潤或枯瘦蒼勁,明確有別于當時的三晉、齊、燕、秦等國文字,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站在竹簡前,我見文如見人。見到不被時光摧折的長者正襟危坐辛勤筆作,敘說幾千年前慈利人豐富生動的故事,證明慈利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騎龍崗古墓群9號墓一件銅鼎內發現自然凝凍狀態的“鮮魚”,出土時輪廓鮮明極具質感,這是繼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有機質牲品以來,更難保存的同類型牲品的再度面世,這尾戰國中期“鮮魚”的保存時間比馬王堆一號墓“創造”的保鮮紀錄向前推進了200余年,并且易加凸92號戰國墓發掘時棺底有殘存水銀,這些現象均顯示出中國古代在防腐技術上取得的不朽成就,更顯示出古代慈利人的智慧與文化。在驚嘆保鮮防腐技術的同時,結合出土的青銅兵器、陶具來看,當時的人們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觀念,給逝者有意安排防身武器和吃穿用度以期永存,從西漢墓葬中出土的20多種陶灶以及滑石璧和玉璧來看更能印證這一觀念。
慈利戰國墓中幾乎每座墓都有兵器隨葬,或多或少,騎龍崗出土的銅兵器不僅數量豐富,而且種類齊全,曾被考古學家、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稱為“湖南戰國時期的兵器庫”。扁莖寬格銅鈹,銅劍(空首銅劍、雙箍銅劍、扁莖銅劍),銅矛(單鈕銅矛、雙鈕銅矛、八鈕銅矛),銅戈(三穿斑紋銅戈、四穿銅戈),橢圓銎銅鉞,鳥紋銅戈鐙,三菱形銅鏃……這些兵器足以說明慈利是當時一個地域的政治管理中心、刀光劍影的軍事重地和武器推陳出新的研造基地。
已出土的青銅器、陶器、漆木器、玉石、楚簡等歷史文物在慈利博物館中展示獨有的身姿、向人們敘說著自己動人的故事。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滄海桑田,換了人間。慈利是張家界市東線旅游資源大縣,城市鄉村設施設備不斷完善,景觀不斷豐富,文氣沛然。白公古城經幾千年風雨剝蝕已不見真跡,為紀念白勝公的豐功偉績,慈利設置了零陽街道白公城居委會,建成了白公城路。
古崗騎龍,千年古墓,千年塵封,默默守護著古人的文明與智慧。慈利這塊古老土地,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生活繁衍,到新石器、商周及各個歷史時期如悠悠澧水從未間斷,古跡遍布溇澧兩岸。而我們將賡續文化,孕育出更加燦爛的文明之花。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