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中,周敦頤的《愛蓮說》是中國古代廉潔文化的重要符號,以蓮喻“廉”,“蓮”寓花之君子,“廉”寓人之君子,把蓮的“正”和“潔”的端莊品行概括得淋漓盡致,這對當前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不染不妖”:以“蓮花”樹立“君子”標桿。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周敦頤為政三十余載,始終堅守道德操守,潔身自好,廉潔奉公。黃庭堅盛贊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面對物欲和誘惑,高校師生應修身如執玉,千萬不能淪為功名的傀儡、利祿的俘虜,要做一名如蓮的真君子。首先“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明辨是非,襟懷坦蕩,像蓮一樣雖出淤泥卻純潔無瑕;自覺凈化朋友圈和生活圈,結交思想純潔、作風正派的摯友。其次“不妖”,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為人師表,像蓮一樣樸實無華;將廉潔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養高尚情操,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
高校師生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志存高遠、言行雅正,讓靈魂得到廉潔文化的滋養、獲得精神雨露的滋潤,用心樹立“君子”標桿。
“不蔓不枝”:以“蓮花”展現“君子”形象。周敦頤以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告誡為官做人要站得直、行得正。周敦頤為官經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皇帝,歷任知縣、判官、通判、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及知軍州等職務,不趨炎附勢,不搞團團伙伙、親親疏疏。他官位不高卻名揚千古,這與他的學問有關,更在于他清廉為官、正直做人。
高校師生要堅守蓮一樣的品格,如蓮一般“不蔓”“不枝”。“不蔓”,就是要為人剛正不阿、堅持原則、遵紀守法、實事求是,始終保持真善美的純潔心靈。“不枝”就是要胸懷坦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橫生枝節、不搬弄是非。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自覺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廉潔執教,不染不正之風、不取不義之財、不搞學術腐敗。涵養教育之“廉”,溫暖師生之“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堅持公私分明,明確權力的公私邊界,讓廉潔成為工作和生活習慣,用力展現“君子”形象。
“不可褻玩”:以“蓮花”塑造“君子”靈魂。“不可褻玩”,暗喻能保持大節、自尊自愛,像蓮花一樣堅強自重。周敦頤做官清廉勤勉,“為政精密,務盡道理”,不畏懼權勢和強暴,這正是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品格的生動寫照。1045年,周敦頤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為一個法不當死的囚犯據理力爭,一條無辜的生命得以挽救。周敦頤的人格尊嚴熠熠生輝,光照日月。
“廉吏無宦樂,達人不折腰。”面對色彩斑斕的當今社會,高校師生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通過閱讀廉書、廉文,為思想“除塵”“消毒”“保鮮”,補精神之“鈣”、洗心靈之“垢”、治思想之“病”,清白做人、干凈從教、坦蕩治學,永葆純凈的政治本色和人格底色,用情塑造“君子”靈魂。
文化沁潤思想,廉潔滋潤心靈。我們要傳承《愛蓮說》蘊含的“廉明”“潔凈”的廉潔文化理念,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將先哲的廉潔風范與忠誠干凈擔當的時代精神有機融合,打造清廉高校,為新時代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注入來自歷史的源頭活水,為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凝聚強大的廉潔思想正能量。
【作者分別系永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教授;紀委書記。本文為2024年度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課題“新媒體時代湖湘文化與高校文化建設的耦合關系及傳承路徑研究”(XSP24YBC594)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