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時代,依托數據貫通、智能分析與動態適應能力,在極端氣候災害沖擊下保持農業核心功能穩定,是數字韌性在農業災害防控中的核心要義。對“魚米之鄉”的湖南而言,暴雨洪澇、高溫干旱、低溫雨雪冰凍、強對流天氣等極端氣候災害交織并存,傳統防控體系面臨數據孤島、響應遲滯、決策粗放之困。構建數字韌性防控體系,實現風險的精準洞察、災害的智能推演、損失的科學評估與響應的敏捷閉環,不僅能推動湖南農業災害防控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駕馭,還能顯著提升主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為湖南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科技動能。
氣象大數據——云盾織網御天災。湖南運用氣象大數據構建韌性防線,當前面臨三大挑戰:數據孤島林立,標準不一;感知末梢遲滯,局地災害難捕捉;預警落地梗阻,缺乏精準匹配與響應。需以數據融通破孤島、智能算力察風險、精準服務通末梢,將氣象大數據化為抵御天災的“云盾”。一是融通數據壁壘,夯實基礎。打造省級農業氣象災害大數據中心,破除部門壁壘。依托政務云平臺,融合氣象、農業、水利等多維數據,制定統一標準。應用區塊鏈技術保障共享安全,構建歷史與實時數據庫。加密布設重點區域地面監測站網,結合無人機巡檢與衛星遙感技術,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環境監測網絡。二是智能研判預警,洞悉風險。應用人工智能挖掘數據價值,訓練模型識別災害早期信號。融合遙感與地面數據,實現農田漬澇、干旱、凍害的“厘米級”精準識別。開發基于作物生長模型與物候期的災害影響評估模塊,能夠針對早稻“倒春寒”、柑橘“干旱高溫”提供實時預警。三是靶向應急聯動,精準響應。建設全省“智慧農氣”應急服務中臺。通過App、應急廣播等多渠道,秒級推送定制預警與應對指南。實施“分區施策”機制,如環洞庭湖區域強化排澇預案與調度,湘南柑橘帶突出防凍裝備部署。整合農業、應急、保險資源,構建智能調度平臺,確保排灌設備、抗災物資精準快速投放,實現從預警到響應的韌性閉環。
作物模型算法——方舟導航助豐產。湖南主產水稻、油菜等作物,深受洞庭湖洪澇、丘陵干旱與山地冰凍等災害交織威脅。當前利用作物模型構建韌性體系存在明顯短板:數據根基脆弱,監測站點稀疏、標準不一;模型本地化不足,對復雜地形小氣候、雙季稻輪作等刻畫粗疏;預警與防控割裂,缺乏與決策、保險、應急的智能聯動。作物模型驅動的“數字鏡像”是湖南農業數字韌性的核心引擎,需系統性推進。一方面打造智能模型內核。強化本地化精準建模,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優化水稻、油菜等主產作物在洪澇、干旱等脅迫下的關鍵參數與模型結構,提升復雜場景模擬精度。深化動態災害推演,構建“湖南農田數字鏡像”,動態模擬作物全生育期對不同災害的響應過程與產量損失,支持多情景在線推演與迭代風險評估,為精準決策提供前瞻性內核。另一方面構建智能響應鏈條。貫通災害防控響應鏈條,將模型輸出風險信息嵌入省級應急平臺,自動觸發分級分區預警,并智能推薦排澇、灌溉等措施,形成“風險感知—預警發布—行動響應”的敏捷鏈條。基于災害風險圖譜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韌性信貸”產品,支持高風險區農戶建設排灌設施、購買抗災良種,構建“風險預測—主動預防—損失保障”的一體化支撐體系。
農業保險精算——金穗護航惠農時。湖南農業保險精算當前存在支撐不足:數據基礎薄弱,多源數據分散且標準不一;費率機制僵化,未能動態反映區域風險差異;精算與防控割裂,多災后賠付,缺災前預警。需以動態精算為刻度,量化災損、預判風險、聯動防控,織就“風險可測、災損可控、恢復可期”的數字韌性安全網。一是構建韌性數據基座。建立省級災害風險數據庫,整合氣象、遙感、土壤等信息,形成統一時空數據庫。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生成千米網格風險電子地圖,可視化標注高危區域。應用區塊鏈技術存證投保與災害數據,確保精算基礎不可篡改。二是開發智能精算引擎。構建動態費率模型,耦合機器學習算法與實時氣象預警,按季更新縣域費率。建設災損預演沙盤,輸入災害參數可實時輸出損失預估(如寒潮導致的柑橘落果率及賠付區間),支撐防災資源調度(如預估損毀率超過20%自動觸發再保險機制)。三是鍛造韌性防控閉環。創新風險圖層化保險產品,基于電子地圖定制分區保單。推行區塊鏈直賠+風險減量激勵,利用衛星、無人機定損后,72小時內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快速理賠;對采納防災措施的農戶,次年保費自動下調,形成“快速理賠+防災激勵”的韌性閉環。
(作者系湖南財政經濟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