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嚴萬達通訊員荊道濱周運菊
在寧遠縣日前舉行的公祭舜帝文化踩街活動中,四位舞獅少年停下腳步,單獨為坐著輪椅在路邊觀看演出的77歲老人樊昌仁舞獅祈福。這暖心之舉,“舞”出德孝傳承,讓老人熱淚滿面、揮手致謝。
作為德孝文化發祥地,九嶷山下的寧遠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根本、以涵養人文底蘊為特色,下繡花功夫治理城市,創出城市新容顏,創出文明新風尚。日前,寧遠縣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
增進民生福祉
初夏時節,漫步寧遠縣城泠江河畔,空氣清新,碧水綠岸,水鳥輕舞,一派濱水美景。
泠江河昔日深受污染困擾。2009年寧遠啟動泠江河綜合治理工程,一屆接著一屆干,終于還原“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鄉愁記憶。
寧遠趁熱打鐵,建設印山、蓮花山兩大生態公園,塑造“一水兩園”城市風貌。如今碧水繞城、兩園環抱,市民嘗到城市生態長廊帶來的甜頭。“公園建在家門口,出門就能享有‘詩和遠方’。”居民鄒方明笑著說。
“一水兩園”聚攏人氣人心,讓居民與城市聯結更緊密。
文明之變,源于頂層設計“一盤棋”。寧遠把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擺到突出位置,縣級領導帶頭深入一線,近1萬名黨員干部扎根基層,將城市“文明指數”轉化為群眾“幸福指數”。
推動城市功能與生態宜居深度融合,完善交通路網、供水管線、地下管廊等基礎設施,完成78條入河支流支渠匯入口排查、6條黑臭水體支管網建設,見縫插綠增彩。
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入手,提升城市治理精度。啟動教育質量提升、醫療水平提升、背街小巷提質改造等行動,新增學位7040個,醫院每千人床位數達到6.5張,實施改造老舊小區37個、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16條。
文廟街道寧怡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末,公共設施一度破敗不堪,居民發愁。“從加裝電梯到雨污分流,居民全程參與,小區面貌一新。”住戶楊緒軍說。
擦亮“舜心辦”服務品牌,啟動“民呼我為”平臺……文明創建活動點亮城市每個角落,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精雕細琢,悄然改變著城市精神氣質。
培育時代新風
寧遠把弘揚舜帝德孝文化融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以優秀文化浸潤涵養城市文明。
走進全國文明校園寧遠一中,舜帝碑刻、君子湖等文化景觀,點綴著校園每一個角落;課堂教學、主題班會上,舜帝德孝故事滋養著孩子們的心靈。“我們深入挖掘舜帝‘孝感天地’‘勤民事、苦憂人’等精神內涵,將其轉化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元素,助力學生文明健康成長。”寧遠一中黨委第一書記鄧文清說。
寧遠推動文明創建力量、資源和服務下沉,讓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百姓煙火。
線下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所20個、站422個;線上注冊志愿服務組織622個,注冊志愿者達33萬余人,記錄志愿服務時長4600萬個小時。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志愿者為群眾辦理實事3.8萬余件。
糾“歪風”樹“新風”并舉。破除殯葬領域陳規陋習,全縣422個行政村建立紅白理事會,倡導“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理念,一桌餐費不超過300元,個人禮金不超過100元。“家風家訓上墻”活動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村風民風。“節制飲酒,健康為上;寬宏大量,少說為佳……”柏家坪鎮舂陵中學退休教師鄭福明家的新家規,煥發家庭生活新氣象。
寧遠廣泛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德孝鄉村”“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近年來,該縣培育出“中國好人”2名、“湖南好人”9名、市道德模范4人、縣道德模范36名,全縣有德孝鄉村130個、各級“星級文明戶”5萬余戶。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