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泰二年(766年)元結撰、瞿令問書《陽華巖銘》拓片。向薛峰供圖
簡介
陽華巖摩崖,位于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竹元寨村回山腳下,是唐朝至清朝時期的文物遺存,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華巖為石灰石巖,是一個敞開式巖洞,因山南大巖向陽而得名。陽華巖摩崖現存唐、宋、元、明、清石刻共42方,其中唐宋碑刻38方,大者高約2米、寬約1米,小者0.3米見方。書體有篆、隸、楷、行、草,內容為題記、游記、述事、詩詞、圖銘等。其中元結(字次山)的三體碑《陽華巖銘》最具歷史文化價值。
蔣仕
從公元766年開始算,一千二百余年后,一個寧遠縣人站在了次山先生撰文的《陽華巖銘》前。踮起腳,踩在略高于水面的幾塊小石頭上,來到《陽華巖銘》所處的石臺邊,小心翼翼地爬上去。這處石臺比較光滑,只能容得下一人行走,稍不留神就會掉落于溪潭之中。
臺上的石壁略微凹陷,上面鐫刻的文字隨之內卷。是不是這篇文章的分量太重,而把這面石壁壓得凹陷的呢?或許吧!后人把這方石刻稱之為三體碑,正是它拉開了陽華巖傳奇履歷的序幕。
我的腳步隨著目光慢慢在石臺上移動,品讀著銘文,當“九疑萬峰,不如陽華”映入眼簾時,著實被驚了一下,差點便掉落溪潭。此前,曾多次在書中讀到過這句話,但心靈沒有感受到這種程度的沖擊。看來,別人把一件事物描述得再生動,都敵不過親眼所見帶來的某種感官刺激效果,應了趙充國說的那句話:“百聞不如一見。”
我站在被踩得烏黑锃亮的、兩尺見方寬的、丈余長的壁臺上,來回走動,來回思量。時不時看看《陽華巖銘》中的八個字:“九疑萬峰,不如陽華”,我對此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突然,野斑鳩撲翅的聲音和著孩童爽朗無邪的笑聲,打斷了我的思緒,胸中所藏塊壘得以暫時放下。
我趕緊從石臺上爬下,離開石刻區域,走到回山旁的田壟上,一邊走一邊看,目測著回山的高度:只有百多米而已。
此刻,次山先生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初寫的文章《九疑山圖記》,其中一個片段,閃現于腦海:“九疑山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
筆者據史料考證,元結到九疑山后,只是在九疑山區的外圍地帶看了一下,其中包括紫霞巖和無為觀,留下了幾篇詩文和幾處石刻。元結是永泰元年(765年)的某個時間點,來到九疑山的。他此行的主要任務,是把自己負總責“繪制九疑山圖”的工作,來一次掃尾收官。幾年前,他把深入九疑山實地勘測地形地貌、山水風光、風俗民情的具體工作,交給了從長安來的堪輿專家。幾年后,他到實地審定驗收《九疑山圖》第一件事便是恭祀舜帝,然后才折返回大桑塘村。當時,他們或許在向導的引導下,爬到大桑塘村后山的一塊開闊臺地上。專家們趕緊鋪好圖紙,元結在圖紙上指點了一番。隨后,他便抬頭看著高聳云天的九疑山,望著遠處的舜公石、畚箕窩、婆婆石,頃刻,心中豪情便溢于云闕之間。他記錄:“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周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永泰二年(766年)初,次山先生率隊完成“九疑山圖”工程,便從延唐縣直接走到道州江華郡江華縣視察工作。在路過陽華巖時,他寫下《陽華巖銘》,交給“藝兼篆籀”的江華縣大夫瞿令問書寫。瞿令問于是年五月十二日,命工匠把該銘刻于石壁之上。
五個月時間之內,次山先生便作出了對九疑山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難道這是他在九疑山主持驗收大會時,沒有獲得延唐縣(今寧遠縣)人民的盛情款待?還是在延唐縣時,被向來“黠悍”的延唐包工頭擺了一道?(自此,來延唐縣的官員形成了從外面帶隊伍來的傳統。)又抑或是元結的父親元延祖,在延唐縣任縣丞時與當地有什么齟齬?
不然,元結怎會糊涂到分不清楚九疑山和陽華巖的歷史地位呢?陽華巖上的回山,高不過百余米,陽華巖的深和寬也就是百把米。這種體量,根本無法與九疑山產生可比性,無論是山勢的挺拔雄健,還是山的雋秀靈潤、林幽水清等等方面。
筆者看來,陽華巖惟有一項優勢,可與九疑山的紫霞巖比較。明代徐霞客的說法較為公允,他在為楚南名洞排英雄榜時,把道州月巖的交椅擺在了紫霞巖前面。我認為,徐霞客把紫霞巖排名于月巖之后,主要原因是進入紫霞巖的難度,要遠遠大于進入月巖的難度。20世紀80年代以前,想入紫霞巖內訪古,必須要匍匐方能如愿。即便進入其中,也要借助多支松油火把照明,才能勉強看得清楚身邊丈余遠的景觀。而江華陽華巖呢?它與月巖一樣幾乎就是一個明洞,完全可以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看清洞內的全貌。陽華巖之勝,在于天公作美,猶于美人抱琵琶,半遮半掩。而紫霞巖深藏的那種奇詭幻境,則難以被入洞者盡收眼底。相較紫霞巖,陽華巖更讓遷客騷人鐘情,它利于詩情大發的文人們即興題壁刻石。
次山先生寫下“九疑萬峰,不如陽華”頌詞的確切原因是什么?我等史海鉤沉的好事之徒,所行之推理,只能算是妄加揣測而已。
元結同樣動了占有陽華巖的念頭——“吾游于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銘稱之。”后來,他確認浯溪更加適合自己的進退之道,于是放棄陽華巖作為“投節窮老”之地,決定定居于浯溪之上。
筆者從《陽華巖銘》中,讀到了次山先生對陽華巖的詼諧情愫。因為他在《九疑山圖記》中,對衡山、華山表達的態度,足可窺見其對九疑山的無比景仰之情——九疑山是何其偉岸高峙:“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表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也,如何?”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