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價是促進教師發展和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指揮棒,深化教師評價改革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任務。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高校應遵循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相關文件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價值引領:激活教師發展內生動力。近年來,一些高校出現了重科研、輕教學傾向,評價標準偏向科研、優質資源流向科研、教師精力趨向科研,導致教師圈里一定程度上存在“科研受追捧,教學被冷落”現象。這種重顯性成果、看眼前效益的評價體系,往往滿足了教師追求即時和短期利益的需求,而忽略了教師個體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深層次需求,更可能破壞高校教學科研并重的優良生態,造成教書育人主責主業旁落。
破解這一問題,需要回歸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構建教師“內生發展”評價體系,強調并充分發揮教師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助推自我價值實現。首先,在評價目標上,不應過分追求短期量化指標,而應切實關心高校教師的品德修養、能力培養和發展潛力等內在要素。其次,在評價理念上,注重教師職業認同、專業自主性等內容,強調教師作為“發展主體”的能動性,激勵教師根據自身特質制定發展路徑。再者,應遵循教育工作規律,合理確定評價周期,引導教師潛心治學、用心育人。
生態優化:完善多元協同評價體系。當前,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在多元協同機制建設方面仍存在結構性短板。具體表現為:一是參與主體較為單一,協同效能不足。現有評價團隊以校內行政人員和專家為主,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學生、公眾、行業企業)參與度較低,第三方評價機構權威性欠缺,行業導師、校友等群體在評價體系中的角色尚未制度化。二是雖建立了以“同行評同行、內行評內行”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但評價質量有待提升。如同行評議存在學科壁壘與信息不對稱問題,制約了評價專業性。三是反饋機制有待完善,未有效形成“診斷—改進—提升”的閉環。一些高校僅將評價結果用于獎懲(如職稱晉升、績效分配),缺乏對教師的個性化職業發展指導。
多元協同評價體系強調用“互動式參與”方式破解“形式化參與”問題,旨在通過多方參與、深度互動等促進教師成長。應著力挖掘各評價主體在不同領域的優勢,助力教師在互動式評價中實現發展。例如:發揮同行評教的專業作用,指導教師改進教學;發揮學術評價的主導作用,推動教師科研進步;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的重要作用,促進教師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構建以教師發展為核心、多方協同共生的評價生態,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質量提升。
范式創新:建立分類評價模式。當前,高校教學評價主要是統計教師為本科生、研究生授課的教學工作量(學時數),科研(含教研)評價主要為統計科研成果,包括論文、專利、成果轉化和獲獎項目等,而關于社會貢獻及人才培養情況的內容較少。近年來,評價體系中增加了師德師風評價,但只要不發生違規違紀現象,基本都是合格等次,難以全面體現教師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高校應結合不同學院的學科特色和教師專長,進一步優化崗位分類評價辦法。具體而言:對于以教學為主的教師,關注其教學活動的效果評價;對于以科研為主的教師,強化科研成果的質量評價;對于有社會服務專長的教師,突出社會服務的實效評價。總體而言,應根據教師的興趣、優勢和不同時間段的工作任務、工作重點,統籌安排、動態調整評價指標的權值,從而實現分類分時評價,最終形成“學科適配、動態適配、人崗相適”的分類評價范式,實現既尊重學科差異與教師專長、又強化服務國家與地方發展使命擔當的目標。
通過價值引領重塑教師發展坐標,能夠引導教師從“短期績效追逐”轉向尋求“終身價值實現”;通過多元協同構建評價生態,既彰顯學術共同體的專業權威,又強化多維度的動態平衡;通過推行分類動態調整的評價模式,促進教師隊伍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高校教師評價改革本質上是對教育規律的回歸,旨在構建“師德引領、質量為本、創新賦能、協同發展”的新生態,使教師評價既是“指揮棒”又是“助推器”,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持久動力。
(作者分別系湖南文理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湖南文理學院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本文為湖南省2023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項目“深化地方高校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探索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