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沉睡”的土地,助力鄉村振興
——湘潭市完成8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掛牌成交,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總成交價高達1306.5萬元
顏石敦胡贊
在湘潭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一場關于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深刻變革正在悄然進行。
日前,湘潭縣云湖橋鎮清風村的一塊集體工業用地,通過湘潭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網絡平臺成功實現掛牌出讓,標志著該市在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這塊位于清風村的集體工業用地,總面積達11080平方米,原為存量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隨著湘潭市對農村土地資源盤活的日益重視,這塊曾經“沉睡”的土地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該地塊被規劃為一類工業用地,旨在吸引符合環保要求、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工業企業入駐。其規劃容積率不低于1.0,建筑密度控制在40%-60%之間,綠地率則在10%-18%的范圍內,確保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共生。入市年限為50年,成交價格高達220萬元,不僅為村集體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也為后續的土地開發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作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遠不止于一筆筆交易的完成。這一政策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法律框架內,將本集體所有的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通過出讓、出租、入股等多種靈活方式,交由單位或個人在一定年限內有償使用。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還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土地制度的深層次改革。
2023年5月,湘潭縣被正式確定為全國集體經營性土地交易試點縣,這無疑為湘潭市探索農村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寶貴的機遇。面對這一歷史性使命,湘潭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迅速響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率先在湖南省內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集體經營性土地交易系統。該系統集成公告發布、交易撮合、成交確認、公示公告等核心功能,實現交易流程的全程電子化、透明化,極大地提升交易效率與公平性。
為確保這一創新系統的規范運行,湘潭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精心制定一套完善的交易規則制度。該制度覆蓋交易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從交易方式的選擇到交易條件的設定,從交易過程的監督到爭議解決機制的建立,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交易提供全面、細致的制度保障。湘潭市交易中心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通過推行“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等便民措施,極大地簡化交易手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時,加強對交易主體的培訓指導,幫助他們快速熟悉并有效利用這一先進的交易系統,確保每一筆交易都能順利進行。
截至目前,湘潭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已成功完成8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掛牌成交,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總成交價高達1306.5萬元。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僅驗證了湘潭市在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面的有效探索,也為后續更大規模的土地交易積累了寶貴經驗。
湘潭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負責人表示,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步伐。通過持續優化交易系統,完善交易規則,加強交易監管,打造更加公平、高效、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場,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