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厚均故居。作者供圖
歐陽厚均雕像。作者供圖
謝宗玉
一
茶常高速,由茶陵到常寧,今年臘月通車。據說,在安仁縣禾市鄉路段,已高高懸掛起一塊指示牌:歐陽厚均故居。歐陽厚均故居陽古大屋第二期修繕工程,也在今年11月正式竣工。
得知這個消息,我感到非常欣慰,屆時,歐陽厚均會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吧?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有兩位是歐陽厚均的學生,他本該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和關注度,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默默無聞。
作為山長,歐陽厚均對岳麓書院的貢獻,不亞于羅典。可書院有羅典專祠,歐陽厚均則被光陰的塵埃,完全遮蔽了。
歐陽厚均是岳麓書院任職時間最長的山長之一,跟羅典一樣,都是27年。羅典90歲死于任上,歐陽厚均則在他78歲時,以精力不濟為由,告老還鄉了。
老師牛不牛,主要看學生。很顯然,有一個算一個,捉對比拼,歐陽厚均“完勝”羅典。賀長齡、嚴如熤、彭浚、陶必銓等,自然不錯,但與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江忠源、劉長佑、劉坤一等人比起來,事業名望地位,皆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這種比拼沒多大意義,也不算公平。羅典弟子多太平官員,很難彪炳史冊,而歐陽厚均的弟子身處亂世,可盡顯英雄本色。
湖湘氣質的大轉變,與湘軍有很大關系,這已有定論。將帥是軍隊之魂,曾國藩“耐得煩、霸得蠻”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影響過湘軍。這一點,也已有公論。
那么,歐陽厚均與曾國藩究竟有多大關聯呢?如果雙方只是名義上的師生,并沒有學問增益與靈魂交融,那這份功勞,歐陽先生也休想拿走半分。
讀過曾國藩日記的人都知道,曾國藩的毅力大于智力,對自己捉襟見肘的才華,頗為自卑。按才華,他或許進不了岳麓書院。歐陽厚均之所以錄取他,看中的是他的品性。
1834年春天,曾國藩來岳麓書院想鍍一下制藝的金。制藝就是寫八股文。如能在短時間內,寫出讓考官賞心悅目的八股文,從而在這年秋闈順利通關,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時書院名望熾盛,除了由來已久的江湖地位,更因它的科考成績。從宋代開始,這里便是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從雍正朝開始,兩湖分闈鄉試,湖南舉人名額一下子暴增,岳麓書院隨之脫穎而出,科考成績遙遙領先于本省其他兩百余家書院。到羅典時代,湖南的舉子進士,一半出自麓山。
歐陽厚均延續了羅典時代的盛況,全省有意于科場的秀才,都恨不得擠進來。朝廷規定岳麓書院每屆只招60名生員,一屆三年。但羅典時代,每屆生員高達180余人。到歐陽厚均時代,每屆生員多達二三百人。更夸張的是,每到臨考,架不住家長和學子的苦苦哀求,歐陽厚均還會招錄一批不在編的生員。就像武術宗門里的記名弟子或外門弟子。曾國藩就屬這類。
就是說,如果沒有歐陽厚均,曾國藩鐵定進不來書院。還真是怪了,經歐陽先生幾個月的點撥,這年秋闈,曾國藩真的中舉了。
從南宋張栻開始,岳麓書院的教學目標,就不是為了培養一心想通過科考去升官發財的祿蠹。八股文及詩賦,在岳麓書院一直屬于末流。岳麓書院的目標是匡扶人心,砥礪品性,培養一批關心國家大事,視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實用型人才。這樣的人不管在朝在野,都是社會中堅。這個目標,由宋到元,延至明清。歷代山長的口徑,都出奇一致。到羅典時代,口號依然如此。
那么,岳麓書院真不在乎科考嗎?自然不是。現代人如此開明,仍把高考成績視為名校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何況古人?羅典曾鄉試第一,歐陽厚均院試第一,會試第七。羅典又做過一省學政,專門抓教育的。師生倆都做了多年科場考官,應試經驗賊豐富。岳麓書院千方百計將兩人挖來做山長,目的不言而喻。
跟那些籍籍無名的老師相比,歐陽厚均算得上是“金手指”了。平時帶著學生鉆研純粹學問,以經史為主,經世致用之學為輔。而鉆研學問的目的,重點還是為了開啟智慧,陶冶性情,這一點岳麓書院口號是這么喊的,實際也是這么做的。
到了臨考之年,岳麓書院的臨時“押題小組”就成立了,由山長親自掛帥,押題、作文、講解、釋疑、舉例,一條龍服務。每次秋闈前后,歐陽厚均都全身心投入到備考工作之中,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教無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不管是“內門”“外門”,他都一視同仁。
二
歐陽厚均對書院的另一貢獻,就是藏書與護書。書是書院的根本,書院沒書,就像軍隊缺了武器。這么多人涌入岳麓書院,對書院藏書也是渴慕已久。只有博覽群書,識見與文采才有長進。然而歐陽厚均接手書院時,發現御書樓的藏書已剩不多了。
未經戰亂與遽變,圖書竟也毀敗一空,這讓歐陽山長很是憤怒,指出圖書被毀的四大原因。歐陽山長自曝家丑的目的,是想號召社會各界向書院捐書、捐錢、捐物。最終他的目的達成了。短短幾個月,就征集購買了一萬余卷書籍。為了不重蹈覆轍,歐陽山長反復思量,不斷探索,終于擬訂出了一套嚴密的征集收購、編目整理、借閱保管、問責追責的規章制度。
歐陽厚均在書院發明了一套“砥礪學習法”,就是二三子,或三五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結成學習互助小組。彼此常在一起關心國事、探討學問、砥礪品行。可談功名,不言利祿;可立高遠理想,不逐聲色犬馬。
多年后,為對付太平軍,曾國藩從北京回鄉招募湘勇,也算是借鑒了老師的這個法子。北京和長沙那些虛與委蛇的政客,被他一概拒之門外,他只選那些跟自己品性相似、理念相同、意志相近的人物,來擔任軍中大梁,這其中就有不少麓山學子。歐陽厚均像是預見了這一切似的,早早為他備下了這一支奇兵。
百年后,毛潤之以“二十八畫生”在長沙征友,岳麓山下新民學會等進步團隊的成立,也借鑒歐陽山長這種物以類聚的小圈子學習法。
在教育上,歐陽山長還有更厲害的一招,就是勉勵教學法。這一招也是他首創的,岳麓書院原來并沒有,或者說,原來并沒有成為特色。書院的老師一直以嚴厲著稱,往往批評多,褒揚少。
歐陽厚均不怎么批評學生,而是逮著學生的優點就放肆夸贊。這一點對曾國藩很重要。曾國藩的才華自是不差,但因為才華與自己的高遠理想不匹配,內心總有那么一點自卑。特別是來岳麓書院前,考個秀才都那么難,自信心幾乎降至冰點。歐陽厚均的夸贊,提振了他的精神,拯救了他的整個人生。
若干年后,曾國藩反思歐陽先生的勉勵學習法,發現這不但能幫助自己成功,還能帶動身邊的人一起成功。他的嚴苛,永遠只對自己。對身邊人和湘軍將士,則以褒揚為主。少批評,多鼓勵。
三
打上岳麓烙印的儒生,個性一般敦厚、隱忍、沉毅、果敢。經世致用很是在行,文采風流則一般般。與太平軍交戰,打的既是才干,又是品性。結硬寨,打呆仗,平推過去,狹路相逢勇者勝。湘軍氣質其實就是岳麓風格的弘揚,湘軍的勝利其實就是岳麓精神的勝利。
歐陽厚均的這批學生,真正能彪炳史冊的功績,不在剿滅太平軍。因為不管太平天國如何不堪,從歷史進程來看,它的出現的確動搖了封建王朝的根本,為后來新舊民主革命,起到了助推作用。太平天國的確建立不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先進政權,可曾國藩等人保全的,也不過是一個搖搖欲傾的腐朽王朝。
那么,他們真正的功績是什么呢?是將書院所重視的品性,借助浴火重生的湘勇,迅速在湖湘大地推廣傳播出去,從而在瀟湘歷來凄清幽冷、孤獨隱逸、逍遙懷遠的審美情趣之外,鑄就了霸蠻任俠、敢為人先、特立獨行的湘民品質。從宋代以來,書院就以“傳道濟民”為要務,然而直到晚清,這種精神才真正走出院墻,遍染三湘。
曾家世代務農,可從曾國藩科考入京,僅二十余年,曾家在湘鄉就成了龐然大物。曾的成功,有著清晰的軌跡可循,其處世之道,后世成為顯學,對湖南近代人才群的崛起,絕對功莫大焉。追根溯源,曾家未必沒有受到歐陽家族處世方式的影響。
歐陽家在安仁算是豪紳,有良田幾千畝,華屋百余間。父親早逝,母親因經常捐金獻田,建私塾、救急困、修官道、葺黌宮、建貢院,多次受到朝廷表彰。封建社會,一般是母憑子貴。歐陽家卻恰恰相反。母親的封號品級一直在歐陽厚均之前,歐陽厚均官秩五品時,母親已是四品太恭人。歐陽厚均的職位,曾十日三升,很可能跟他母親的慷慨捐獻有關。
當年歐陽厚均“官滯十年慚拙宦”,突然旬日三遷,被派去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很快他就發現,這個官不好做。嘉慶晚年,社會糜爛,官場腐敗,歐陽厚均想要檢舉揭發,又頂不住說情或報復的壓力。想要隨波逐流,心中又義憤難平。左思右想,突然囅然一笑,既然不是長袖善舞之輩,不如歸去來兮,在人生的另一條頻道上發光發熱,成為一代讓人景仰的教育大家。
越是地位顯赫,曾國藩做人越是低調。太平軍被消滅后,他主動奏請朝廷,解散讓多方都忌憚的湘軍,他本人也蟄伏了一段時間。直到捻軍興起,曾國藩才再次被派出平亂。然而失去了如臂使指的湘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終他毫無建樹。
后世某些作家則說他是故意如此,反正權力、財富、地位、名望都有了,再要顯能,就會功高蓋主,不如韜光養晦,得過且過,將這火中取栗的潑天之功讓給朝堂新秀李鴻章。自始至終,曾國藩都跟老師歐陽厚均一樣,是一位社會時局與個人際遇的清醒者。
除了曾國藩,我們若要細剖其他弟子,也能從他們身上找到歐陽山長言傳身教的影子。我很希望讓歐陽厚均能入祀慎齋祠,那樣既能彰顯他的歷史功績,又能成全一份師生之情,還讓游客對書院另添一份敬仰,對歷史再留一份凝望。從歐陽厚均開始,湖湘多了一群搖曳生姿的身影,中國多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浩歌,未來多了一份曙光在前的期待。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