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臨時大學主校區——湖南圣經學校。(資料圖片)
書中內頁。
編者按
87年前,戰火紛飛的年代,有一群高校的教師,帶著學生,舉家遷徙,從北方到西南,建立了一所只存在了不足9年的大學。這里卻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勛、170多位兩院院士,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它就是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大”。
不過,關于“西南聯大”的前身——長沙臨時大學的歷史,卻鮮為人知,長期以來,對這段歷史的系統研究都是空白。
近日,《弦歌不輟——長沙臨時大學紀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圖文并茂地展示了長沙臨時大學這段珍貴的史實,闡釋了長沙在中國教育史上的歷史貢獻,彰顯了長沙這座抗日文化名城的歷史地位。
李敏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這首雄壯有力、激揚悲壯的校歌,唱出了西南聯大的“剛毅堅卓”,也唱出了長沙臨大的堅毅頑強。
(一)一張移動的課桌搬到了長沙
早在1935年,隨著日本侵略的日益加劇,北京的局勢日益危急。清華大學未雨綢繆,籌劃將學校轉移至湖南長沙,并用原擬修建文法學院大樓的經費購得岳麓山下左家垅臨江的一片土地,著手在長沙建立研究所。這年冬,清華大學又秘密南運幾列車圖書、儀器等到湖北漢口暫時保存,以便隨時運往長沙新校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平津淪陷,南開大學最先遭到日機轟炸,校園已成焦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先后被日軍占領,硝煙彌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
如何保住高校命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聯合眾多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提議將一些高校遷往內地辦學。
9月10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出第16696號令,“為使抗敵期中戰區內優良師資不至無處效力,各校學生不至失學,并為非常時期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需要起見”,正式宣布在長沙和西安兩地設立臨時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由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所為基干,設立西北臨時大學。
隨即,平津高校師生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大撤退。
(二)三校奏響“八音合奏”弦歌
1937年8月底,梅貽琦最早抵達長沙,著手成立清華辦事處。隨后,1600多名師生經過長途跋涉陸續到校注冊。
根據聯合辦學的實際,長沙臨時大學的校務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主持。全校設文、理、工、法商4個學院計17個學系,實行獨具特色的“教授治校”教授會主席制度。
長沙臨時大學的籌建,兼顧了當年戰火下教學設置的臨時性與實用性,充分利用了湖南當地的資源。由于之前清華大學所建立的校舍未完工,學校的校址最終租用位于長沙韭菜園的湖南圣經學校。圣經學校是當時全長沙最講究的建筑,其主體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四層大廈,一樓作學校辦公室,二、三、四層作教室,底層作防空避難所,大廈的兩側為三層建筑,供圖書館辦公及做教職員宿舍。男女學生則分別住在附近的協操坪49標舊營房和涵德女校。理科、工科學生的實驗安排在湘雅醫學院和湖南大學進行,文學院則寄住離長沙100多公里的南岳。全體師生在特殊校園里嚴守紀律,在特別的校舍里教學相長,在艱苦環境中樂觀人生。
長沙臨時大學的硬件實在軟,軟件實在硬。當時長沙臨時大學在冊的學生1500多位,教職工255位,其中任教的專任講師和教授就達146位。在南岳文學院,學生只有80多位,教授竟有20多位。為了讓學生養成多元思想,不同教授可以同時開設同一課程“擺擂臺”,同一教授可以同時開設多門課程“亮功夫”。遇上一些熱門教授的課,學生們常常上演“搶座位”大戰。
三校專業各具特色,北大的文史哲、清華的理科、南開的經濟研究各為翹楚。然而,“異不妨同”,三校結通家之好,兼容并蓄,共同奏響“琴瑟和鳴”樂章。
組成長沙臨時大學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不僅有優良的學術風尚,更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7年10月,長沙臨時大學黨支部成立,很快就吸收了一批積極分子入黨。當時,長沙市總共只有地下黨員50多人,其中長沙臨時大學的黨員就占了一半多。他們高擎抗日救亡的獵獵旌旗,積極參與組織湖南文化界抗敵后援會、湖南青年戰地服務團,積極領導進步學生進行抗日宣傳,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動員和組織大批知識青年奔赴延安,成為長沙抗戰時期文教系統成立最早、戰斗力最強的黨支部。
(三)開啟教育史上最偉大長征
1937年底,日益加劇的日機轟炸聲,打破了長沙臨時大學的安寧。長沙臨時大學三位校長果斷決定:“一定要將學生撤到敵機不能飛達的內地。”經多方遴選,云南昆明成為首選。
1938年2月19日,長沙臨大師生舉行誓師大會,兵分三路,從長沙輾轉西遷昆明。
第一條為香港越南路線,從長沙乘火車,經廣州、香港乘海輪到越南海防市,再坐火車到昆明。第二條為廣西越南路線,由長沙坐包雇的長途汽車,經廣西南寧、鎮南關到達越南,改乘火車經河內、老街抵達云南蒙自。第三條為湘黔滇旅行團。這是最艱苦的遷移路線。330多人從長沙韭菜園出發,途經湖南常德、沅陵、新晃,貴州鎮遠、貴陽、鎮寧,云南曲靖。一路上,師生們廣泛宣傳抗日,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民歌,勘探地理,踐行著“遷移之舉本身即是教育”的宗旨。歷時68天,跋涉3500余里,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團最終到達昆明,完成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長征。
(四)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從1937年8月組建至1938年4月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歷史只有短暫的9個月,正式上課時間不足一個完整的學期。然而,特殊時期凸顯特殊使命、特殊貢獻、特殊地位。
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通家之好”,揚“異不妨同”“兼容并包”的教育之風,為西南聯合大學“一聯到底”鋪就來源路徑,為西南聯合大學“剛毅堅卓”校訓儲能蓄勢;長沙臨時大學廣大師生拳拳愛國之心、熱切愛國之舉,為長沙這座抗日文化名城增添了熱度,為偉大的抗戰精神注入了活力。
烽火中華弦歌在。長沙臨時大學的歷史意義非同小可,歷史貢獻不可小覷,必須把西南聯大在長沙這段歷史進行深入挖掘。
2022年9月,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開始“西南聯大與長沙”課題研究工作,目前,作為“西南聯大與長沙”課題首項研究成果,《弦歌不輟——長沙臨時大學紀實》付梓出版。該書立足于文獻史料,輔之以人物軼事,著筆于教育傳承,放眼于救亡圖存,較集中總結了長沙臨時大學這段珍貴史實,闡釋了長沙這座抗日文化名城的歷史地位,呈現了長沙在中國教育史上的歷史貢獻。
從長沙臨時大學到西南聯合大學,循著歷史的車轍,我們感悟到一批批愛國師生憑借“學者之風骨”,挺起“國家之脊梁”,彰顯了偉大的抗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系起來。”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化一流大學的進行曲中,我們依舊能聽到長沙臨時大學鏗鏘的回音。
(作者系中共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