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通訊員攝
沅水校經堂舊址。作者供圖
朱其懿。(資料圖片)
簡介
沅水校經堂,亦名沅水校經書院,位于沅州(現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一中前身。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沅州知府、湘西近代文化開拓者朱其懿創辦。教學以“實學課士”為宗旨,校經課學,與長沙的湘水校經堂并稱“湘沅兩校經”。受近代文化熏陶、湖湘士氣洗禮,諸生革命維新而有建樹者,以熊希齡、張學濟、張伯良、毛延齡、楊鳳笙、李永翰、陳渠珍等稱著。沅水校經堂開湖南地方教育改革之先河,為維新變法涵養思想及人才和推進社會大變革夯筑基礎。
楊早蓮
明山腳下,舞水波瀾不興。它一路向東,匯入沅水,奔向洞庭湖。芷江古城,北仰明山,西傍舞水,岸芷汀蘭,郁郁蔥蔥。兩千多年前,屈大夫峨冠博帶,身佩芷蘭,腰掛長劍,乘木蘭舟溯沅水而上,一路回望,一路行吟:“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君子兮未敢言……”舞水和沅水流不盡,香花香草和美人亦終不還,但芷江卻與屈老夫子的詩長留相配,芷草有香,江風無限。
芷江千年古城,人文薈萃,文脈深厚,書院繁榮,英才輩出。清同治《芷江縣志·卷十一·學校志》記載:宋大觀二年,沅州始建學。明嘉靖間,移置今府學址。國初,州學仍之。乾隆元年,升州為府,置縣。改州學為府學,位北。設縣學,位南?!畷簽椤懊魃健保瑒t薛文清公所遺也;縣為“秀水”,則盧公桃塢創始也。
自宋代起,芷江便開始有了書院,明山書院、秀水書院、耀文書院、鐘毓書院,一縣之境有四座書院。書院的勃興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使沅州成為湖湘文化興盛之地,人才頻出。
北宋時期,沅州出現“一榜五進士”的歷史輝煌。清同治《芷江縣志·卷十九·選舉志》記載: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沈晦榜,沅州籍士子沈光定、黎九德、李洪、李永、莫道成等五人黃榜高中,同登三甲。
更為輝煌的時刻,由晚清沅州府知府朱其懿創辦的沅水校經堂創造。沅水校經堂是與明清舊式書院截然不同的新學府,辦學宗旨、教學內容和方法與湘水校經堂基本一致。它不僅引領了湘西近代教育的改革,也是晚清書院改革的典范,還為日后新學的傳入和興起奠定了基礎。
一
沅州府境內山峭水急、交通險阻、民貧地瘠,至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已數十年無人中舉,且童生鬧考事件惡劣。江蘇寶山人朱其懿被委以重任,做沅州府知府。朱其懿曾在湖南多處擔任知府,“所至有政聲”,尤以興學育才為務,深得湖南士紳的尊崇。冷風蕭瑟,天寒地凍。站在舞水岸邊,望著一川逝水向東流去,躊躇滿志的新知府渾身熱血,如江水奔涌翻滾。
自上任后,朱其懿巡行屬境,周歷察看,問疾苦于閭閻,究未了然心目。他了解到沅州學風不振,決意從振興本地教育著手。到任第二個月,即開始籌辦新型書院“沅水校經堂”。
《守沅集》記載:“到任后于府西隙地,建講院齋舍三進。正月落成,考取三縣高才生并資質可造者十六人,住堂肄業,并蒙辰沅道創加月課,捐廉優獎在案。堂后藏書樓,祀薛文清公,以文清前監沅州銀場,講學于此也。其左略具樓臺亭沼、及馬道、講武堂,令生徒悠游偃息時,兼習騎射打靶,以流動其血氣,開闊其胸襟……”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沅水校經堂正式落成。原址在芷江賓館西側,院內有講堂齋舍三進,堂后藏書樓,堂左亭榭游廊小花園。堂右跑馬大道及演武廳,規模宏大,學習、生活、練武、休憩等設施齊全??歼x沅州所屬芷江、黔陽、麻陽三縣,及鳳凰、晃州兩廳才質開敏生童,延請湘中名儒曾廉、沈克剛、湯誠航、黃忠浩等主講,課程以經史為先,兼學辭章、地理、農政、水政、軍事等,培養通經史、識時務的經紀致用人才。3月16日,正式開館招考生員。
短短時間,沅水校經堂從無到有,平地生輝?!翱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個中甘苦,也許只親歷之人方能道得。
朱其懿站在沅水校經書院中,神色堅定,目光如炬。亦常與諸生“切磋講解、辨義利、尚踐履、核名實、宗漢宋,戒門戶之見,以防流弊,且討論吏治,與經義互相發明,闡知行一致之實際”,由此“士林踴躍,耳目一新”,“人思向學,風氣大開”。
沅水校經堂的新式實學,如同一縷縷春風,吹拂在古老的沅州大地上。光緒十六年(1890年),沅郡境內士子舉行歲科連試,校經堂23名生童參考,各科均在榜首,一鳴驚人。湖南學政張亨嘉稱贊“沅州學風,為西路各屬之冠”。翌年本省鄉試,校經堂主講沈克剛與學生熊希齡同科參試,雙雙中舉。光緒十八年(1892年),熊希齡入京會試又中貢生,兩年后補應殿試,高中二甲進士,光緒皇帝親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為民國總理。
僅僅數年時間,一批優秀學生分別考入湘水校經堂和兩湖書院,沅水校經堂也因此聲名鵲起,成了比肩長沙湘水校經堂的“湘沅兩校經”之一。
沅水校經堂,集賢才而教之,為湘西的地方教育開創了新風,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注重實學的有用之才。民國總理熊希齡,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張學濟,《清史稿》名譽編修楊鳳笙,中國第一屆留日學生會會長張伯良,傳奇湘西王陳渠珍等晚清湘西士子,均在沅水校經堂樹立了經國濟世的抱負?!盀楦锩S新所建立事業者,實繁有徒”。據現有史料記載,當時赴日本留學的沅州籍才俊達20余人。1902年,熊希齡就說過:“迄今研究新學之穩重者,皆當時校經堂之門徒也?!?/p>
二
斑駁的城墻,濃綠的樹蔭,走進沅水校經堂舊址,僅存一棟帶廊柱的木結構官派建筑,當時應是講堂。氣氛冷寂,朱漆脫落,講堂空置,石階可見青苔,書院荒蕪了。
朱知府在沅州辦學一年后,正值這里文風大開,學風日盛之際,卻便遭遇資金瓶頸。為籌措資金,他向湖南巡撫請示,答復卻是“就地籌款?!便淇てг谶吪?,物產無多,民眾瘠苦,就地籌款,何其不易。朱其懿與沅州府所屬三縣縣令會商進行勸捐,然勸捐效果不佳。為保沅水校經堂正常運營,朱其懿萬般無奈,只好采用“辦民捐”方式硬性攤派。卻遭不良之人反對,并偽造具名上書控告。朱其懿在學院中途停辦期間,也定然如這荒蕪的沅水校經堂舊址,形容憔悴,冷清寂寥。
后來沅水校經堂幾經變更、復辦,最終更名為芷江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簡稱芷江一中),成為目前芷江標志性學校。
漫步芷江一中,綠樹蔥蘢,清風拂面,春意盎然。在校史館藏書室,朱其懿捐購的那一部部經史子集,如故友般親切。小心翼翼地翻開那泛黃的線裝書,一股淡淡的樟木香,混合著舊宣紙微微發霉的氣息,仿佛能感受到熊希齡、張學濟、毛延齡、楊鳳笙等的體溫和脈搏,隱約也能觸摸到書院歷史厚重的文脈。
書香彌漫的校園里,滿是莘莘學子?!八菰粹孕颍饩w乙丑,朱公其懿,署理沅州。教養兼施,肆力興學,整頓秀水舊書院,創立沅水校經堂。摒廢舊制,推崇新學,實學課士,明德育才。希齡入仕,學濟護法,學子東渡求強國,近代文化初奠基?!睏钊A山、楊軍、張錢云所作的《芷江一中賦》響徹天空。
圣賢藏于縷縷書香、瑯瑯書聲之中??此七h矣,卻又近在咫尺。芷江,這座可以聞到芷草飄香的小城,彌漫著浩浩文風,氤氳著千秋文脈,綿綿不絕。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