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書院崇道祠的朱張會講塑像。(資料圖片)
向敬之
850多年前,即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九至十一月間,兩個年輕人——34歲的張栻與37歲的朱熹,相遇在風濤萬里的湘江之濱,以一場史無前例、激辯論道的朱張會講,成就了岳麓書院與城南書院共有的理學記憶。
朱、張二人論道《中庸》之義,三個晝夜不歇,聞者咸來,“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如此盛況,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亦可謂中外文化史上的奇景大觀,也是湖湘文化發展史上的豐采壯舉。
江南各省,包括偏僻的四川地區都有眾多年輕士子,越過太白詩仙高呼“蜀道難”的崇山峻嶺,來到長沙從學。他們“深以不得卒業于湖湘為恨”,即把自己不能在岳麓山下研習理學精髓,視若人生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張栻和朱熹都不是湖南人。張栻是四川綿竹人,隨父張浚出仕到長沙。江西婺源人朱熹在福建崇安聽聞張栻學得二程學說和胡宏理學真傳,于是翻山越嶺來到長沙,與他演繹一代文化美談。
就連“葺學校,訪雅儒,思有以振之”,重建岳麓書院命張栻為掌教的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劉珙,也是一個四十多歲的福建崇安人。
朱張會講盛舉的背后,是幾個外來的年輕人或因種種機緣來到湖南長沙,托起了書院文脈千年遐昌的文化繁華,也改變了晚清經學大師皮錫瑞所哀嘆“湖南人物,罕見史傳。三國時,如蔣琬者只一二人。唐開科三百年,長沙劉蛻始舉進士,時謂之破天荒”的窘況。
重返歷史現場,當時的長沙,當時的湖湘,有著與眾不同的學術包容,以難得的友好胸襟,實現了突破文化壁壘,促成文化中和的空前盛況。
湖湘文化所以繁榮,對年輕人友好,大度無疆,無疑是一個閃亮在精神血脈里的文化基因。
他們或停留數月,或居官一任,卻以壯士般的赤子情懷、君子般的弘道宏愿,虔誠地熔鑄出理學中興的千年書院高標基石。他們打破區域壁壘成就湘中之學,為幾百年后岳麓書院凝練出經國濟民的抱負情懷、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不尚空談的務實作風、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忠孝節義的道德觀念……培育出一代代湘中士子逆襲而起,以改變中國的湖南人才集群,從江湖走進廟堂,從中國踏入世界。
湖湘文化集大成者王船山,“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先驅魏源,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中國第一個駐外使節郭嵩燾,等等,他們都不是長沙人,但他們年輕時代都在長沙的岳麓書院、城南書院求學問道、修學儲能,沉浸其中,受益于這一片熱土的友好。
即便古代貶官不幸,卻幸運地讓曾屬偏遠的湖湘之地,在時光更替、亂象紛紜中零距離地綻放寓湘文化的精彩和輝煌。屈賈來過,懷沙一曲鵩鳥歌;李杜來過,日落長沙棲江閣;朱張來過,會講傳道致中和;楓葉來過,萬山紅遍千年火……就連永州也留下了柳宗元的絕妙美文、顏真卿的中興絕筆,迄今仍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
因為友好,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一束光照亮億萬個夢想。所有的夢想之中,經世致用為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孕育了一代代年輕人的青春個性和特征心靈,激越了他們所擁有的不同青春心理的獨特時代,成為引導更多人接力傳承、發揚光大的思想密碼與底層邏輯。
百余年前,青年毛澤東、蔡和森、彭璜等從外地來到長沙,在新式學校里學習新文化,追求新思想,義無反顧地組建早期的革命團體新民學會。毛澤東、彭璜等直面反動軍閥張敬堯倒行逆施,毅然決然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影響全國的驅張運動,直至勝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長沙革命之火照亮中國。絕大多數長沙人不但給予了最大的支持,而且攜手同行,一起面對反動軍閥暴政的槍口,發出了敢扎硬寨、能打死仗的湘江怒潮。
吃得苦,霸得蠻,是湖南人頑強不屈的性格,也是湖南人激勵年輕的號角。
這是湖湘文脈賡續史上的里程碑印記。
厚重的文化歷史感中,洋溢著活力青春態,夾雜著忠義人情味。重溫綿延在歷史煙云的一連串畫面,雖沒有青春偶像劇的情節設計,但卻是文化勵志片的精神傳遞,動態中的美學畫面,將成人之教的文化育人理念生動闡釋,鮮活了湖湘歷史中的群像人物性格,創造性地消融了傳統與時代、文化與實現、中國與世界的邊界,解開了湖湘文脈為何思想潮涌、人才井噴、精神尤盛的密碼和精髓,閃爍著無限的光彩,照亮了繼續延續、不斷創新的湖湘文化和年輕學子。
今日之湖南,今日之長沙,作為“不負青春韶華,不負時代重托”的發聲地,更有必要繁榮“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的盛世氣魄和壯景,引育更多的年輕人歡聚湖南,心向未來,以只爭朝夕的奮斗姿態、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成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變成宏偉實景的實干家、行動派和生力軍。
對年輕人友好是一方精神的磁場,也是一條力量的江河。千年而來,萬古而往,只要不墜俗務、不墜精神,就能讓更多平凡的、不平凡的你我,成就另一種意義的朱張會講的繁華與幸福,在不同的賽道中奮力奔跑、努力爭先創優。
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開拓。這既是奮斗者的心聲,也是湖南人的氣量。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