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畫像。
簡介
明山書院位于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原名文清書院。嘉靖十六年(1537年)邑人馬元吉建書院于城西北書院坡,后遷至明山巷,以明學者薛瑄謚號文清名之,并居院講薛氏學十余年,學者稱明山先生,萬歷間遂改名“明山”,后并入沅水校經(jīng)堂。
鐘遠錦
芷江,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以來,縣城所在地六度成為州治、府治所在地,是區(qū)域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最光耀史冊的是一場戰(zhàn)役,就是圍繞芷江機場的抗日“最后一戰(zhàn)”,讓燃燒了十四年的抗戰(zhàn)烽火,在這里終結(jié)。
芷江的教育事業(yè),自然也是興旺的。府學、縣學、義學,古時芷江,已經(jīng)建立了完整教育體系。明山書院,是該體系的開拓者。
現(xiàn)在,從充滿時代張力的和平湖往上,通過古韻依然的龍津風雨橋、索子街,來到明山書院舊址,似乎都能聽到明山書院里那些明麗爽朗的讀書聲。站在新明山書院小區(qū)旁,我都能想象,大門敞開處,那些青春洋溢的身影,正在某種歷史的時刻里,與我們共證,一個地域文明的進程。
一
“孤鶩常飛無歸意,隨風潛入桃花溪。”每至三月,位于?水河芷江段北部的桃花溪桃花洲區(qū)域,桃花盛開,艷麗的桃花將水天一色的天地繡出一幅織錦來。曾經(jīng),來自明山書院前身文清書院的學子們,便在這樣唯美盛景里,走出書香,撞進花香。
明宣德三年(1428年),大儒薛瑄以御史監(jiān)湖南銀場駐沅州府(今芷江縣),“手錄《性禮大全》一書詔沅士,士駸駸窺其性命之奧。”
薛瑄是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明代實學開創(chuàng)者,河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世稱“薛河東”“薛夫子”,是明代第一位進入孔廟享受祭祀的人。他生前官至監(jiān)察御史、大理寺卿、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大學士,入內(nèi)閣參與機務,卒贈禮部尚書,著有《讀書錄》《讀書續(xù)錄》《從政名言》《薛文清公文集》等。到達沅州后,薛瑄展開了官場整肅,嚴辦貪腐。后又上疏朝廷,“請求免稅,得以準許”的批復,將壓在沅州人民身上的稅山減免,并設(shè)立“沅州學館”,開啟民智。薛瑄在沅州三年,給沅州人民留下良好印象,被譽為“薛青天”“薛好官”。
據(jù)傳,宣德六年(1431年),三年任滿,薛瑄上馬告別沅州。途中,他突覺馬鐙閃出銀光,便讓隨從取出擦拭干凈,一看竟是銀鐙。他將銀鐙取下,讓隨從裹好,快馬加鞭將銀鐙送回,鐵鐙換回。如此清明好官,一定是深受愛戴的,沅州人民甚至為其建造生祠。
馬元吉,為湛若水高第弟子,博涉經(jīng)史,深研理學。初任國子監(jiān)助教,遷徽州府長史。后隱居明山,學者稱明山先生。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馬元吉建書院于明山南麓,以薛瑄謚號“文清”名之,并居院講薛學十余年。
二
萬歷年間,文清書院改名為明山書院。對于文清書院的更名,我想除了因為明山先生,肯定還有另一種成分。明山者,神山也,明山在芷江人心中,不光是八景中的“明山疊翠”那么簡單。明山,自始至終,都有神明之說。神仙送夢,封山為侯,是明山神廣為流傳的故事。據(jù)傳,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芷江峒酋起事,控制懿州(今芷江),中書檢正官章惇攻城受阻,便上明山叩拜。是夜,“送夢賢神”上場,口授機宜。章惇依計而動,城破。宋神宗大喜,便封明山神為“順應侯”。書院以明山為名,定然也有期望書院可與明山般仰止有神助、偉岸立群生的寓意。
至于明山書院從風景綺麗的桃花溪,輾轉(zhuǎn)搬遷于學風鼎盛的明山巷,亦是時局使然。明山巷,位于芷江縣西街與北街之間,自古以來都是城市繁華之地,為城市核心區(qū)域。該地西鄰?水,與淌流過三閭大夫屈原之“沅有芷兮澧有蘭”“蘭茝幽而獨芳”絕美詩句的“秀水拖藍”為伴,又與位于原府衙西側(cè)沅水校經(jīng)堂為鄰,為后面融入“湖南四大書院之一”的沅水校經(jīng)堂創(chuàng)造了條件。
“辰沅風壤帶三苗,一望乾坤納納遙。翼軫眾星朝北極,岷嶓諸嶺導南條。天鄰巫峽常多雨,江過潯陽始有潮。近日詩懷殊浩渺,謾將新句寫芭蕉。”走進明山巷,薛夫子的十首《沅州雜詩》之一,又在耳邊響起,像一種難以抑制的動力,催促著自己,走向舊址,在建設(shè)成了城市小區(qū)的舊址里,尋找著濃濃書香氣。
走進小區(qū),腦海里便呈現(xiàn)出一座三進三間書齋來。清乾隆七年(1742年),縣內(nèi)有一位長者因為沅水驛站在西門外,偏僻狹隘,來往不便,愿意提供南門外的廢棄館所供驛站搬遷。知縣沈華同意他的請求,并且變賣西城驛站,購買城內(nèi)陳家宅院作為書院。
書院共有三進,每進都有三開間,書齋住房大體完備。呈報上司,都獲允準。知府朱炎書寫了匾額“明山書院”,聘請先生教授學生,學生學費都由沈華一力募捐。
走出明山書院小區(qū)大門,在明山書院舊址的匾額前,我站了良久。那首清代人書寫的贊頌詩又一次展現(xiàn)在眼眸里,像枚磁石吸附著我心魂:“河東道脈衍巫州,一瓣香分芷水流。性理親書懷手澤,麩金豁免釋民憂。當年匹馬春隨到,此日高風名尚留。坐鎮(zhèn)與情儒者度,敬披青史仰才猷。”
趁著這首詩韻,我仿佛看見薛夫子與明山先生正靜坐燈前,將燈光一點點注入筆端,奮力撐起一代又一代芷江人的光明。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wǎng)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quán)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shù)支撐: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