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風流水》何香凝、傅抱石131cm×66cm水墨淺絳紙本1963年何香凝美術館藏
《倚松讀書圖》何香凝、廖承志、徐悲鴻131.5cm×64cm設色紙本1951年何香凝美術館藏
編者按
春日,由何香凝美術館、湖南美術館聯合主辦的“聲留大地間——何香凝藝術及文獻專題展”在湖南美術館展出。何香凝是中國近現代集社會活動家和藝術家于一身的偉大女性,她以藝術家的敏銳觸覺捕捉世間萬象,又以社會活動家的寬廣胸懷擔綱民族重任。本期藝風將通過解讀何香凝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合作畫,感受她筆下的山河之壯麗、民族之豪情。
周錦嫦
何香凝是一位高壽的畫家,她的一生伴隨著中國近現代波瀾壯闊的歷史展開。她一生的繪畫風格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化。何香凝早年留學日本,筆法工謹細膩,以具有革命象征意義的獅、虎為主要圖式;中期浸潤于海上畫壇,加入“寒之友社”,畫風向文人水墨轉變,亦常以詩文表達心跡。
何香凝晚年北上,1960年又繼齊白石之后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她的晚年作品,尤其是合作畫,尺幅較大、構圖飽滿、內容豐富、色調明朗,既是其與好友筆墨酬唱的風雅遺存,更展現了新時期中國畫壇集體創作的嶄新風貌。
共繪文化之春
何香凝晚年合作者中,既有新知,又有舊識。其中數葉恭綽與何香凝淵源最深。葉、何二人均為粵籍出身,時常筆墨聚首。1957年5月14日,由葉恭綽發起成立、擔任首屆院長的北京中國畫院成立,何香凝親筆書寫寄語相贈。北京中國畫院吸納了胡佩衡、陳半丁、徐燕孫、吳鏡汀等一眾北京傳統畫家。根據目前對何香凝20余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合作畫進行的統計,何香凝與這批畫家的合作最多。
除了畫家身份,何香凝還身兼多項政職,與畫壇友朋的交往還有團結統戰的意味。在何香凝的合作者中,就有歸僑身份的邱及、羅銘這樣的畫家。
20世紀50年代,何香凝與羅銘、邱及、陳半丁、胡佩衡、汪慎生合作了大型花鳥畫《大地之春》。畫面主體為何香凝所畫的老梅,老干粗壯有力,三支新枝傲然挺立,是典型的何氏畫梅手法。熱烈盛放的梅花顯示了畫家的喜悅心境。梅枝中兩只小鳥歡快舞動。紅梅下方是一束鵝黃的迎春,花、枝均以沒骨法寫出,花枝長短不一,花朵開滿枝頭。迎春側邊,是象征春天的水仙,水仙葉綠、花白、蕊黃,微微向一邊傾斜,似乎在春風的輕輕吹拂下彎下了腰,花叢底下是小塊的坡石。從擅長題材來看,陳半丁、汪慎生、胡佩衡應為迎春、水仙和坡石的作者。坡石上停有四只可愛的小麻雀,其中一只在啄食,另外三只聚在一起竊竊私語。羅銘擅長麻雀,有“羅麻雀”之稱,可以推斷麻雀為羅銘所畫。此作畫面品類豐富、設色淡雅,充滿了春天的氣息,葉恭綽所題“大地之春”亦十分點題。這件作品由京城名家與歸僑畫家共同繪就,何香凝無疑是連接二者的紐帶。
流傳藝林佳話
回顧何香凝一生,無論是早年“白馬湖之約”“紫金掃墓”,還是晚年與京滬地區的藝術家頻繁交游,何香凝與摯友、志士、藝術家的合作從未間斷,堪稱藝林的一段佳話。這樣的雅集是何香凝晚年重要的藝術活動。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何香凝晚年存世作品里出現了與各地畫家創作的多幅合作畫。作為何香凝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何香凝的合作畫,肇始自民國時期于海上畫壇參與“寒之友社”的活動經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何香凝的合作畫有了新的創變,《楓鳥》《春壑云濤》《春山童趣》《山林霧靄》《大地之春》等藝術精品均為此時所作。這批合作,參與畫家眾多,各顯所長,畫面構圖精謹、內容充實,立意明確、主題突出,與臨時的雅集揮毫不同,是經過嚴密組織與認真構思之后的分工合作。
與何香凝合作的諸家包括徐悲鴻、葉恭綽、陳半丁、胡佩衡、吳鏡汀、吳光宇、邵逸軒、惠孝同等。這些畫家涵蓋了新中國畫壇的各個層面,其中徐悲鴻是中國畫壇中的新派,葉恭綽兼書畫家、學者、收藏家于一身,陳半丁、胡佩衡、吳鏡汀等是自民國以來就已名聞京城的傳統派,羅銘、邱及是歸僑畫家。
1958年,何香凝先后和潘天壽合作,繪成兩幅山水大軸。作品意境恢宏、清逸,一如潘天壽款題:“江山真美麗,閑坐竟忘歸。”1960年8月9日,中國美協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舉行,作為美協主席的何香凝與時任副主席的傅抱石、潘天壽均有合作品傳世。在一次前往杭州的途中,何香凝、潘天壽再次合作,繪制了“梅石”雙清。在1963年創作的《松風流水》中,何香凝、傅抱石合寫萬壑松風,氣勢非凡,彰顯了兩位畫家深厚的書畫功力和筆墨修養。
抒寫民族豪情
何香凝的創作,還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系列國際、國內時事密切相關,其中涉及抗美援朝戰爭、世界和平大會等。
1950年秋,美國將戰火引至中國邊境,中國各界掀起大規模的支援活動。1951年初,由全國婦聯、文聯、美協、北京市文聯共同發起了“抗美援朝書畫義賣會”。何香凝作為五位發起人之一全程參與此次義賣展覽會。
1951年5月18日,何香凝、齊白石、邵章、汪藹士、陳半丁等百余位當代書畫家作品及捐贈的各種古玩古畫共1500件作品參與了義賣。何香凝為志愿軍繪制了一幅《喜鵲牡丹圖》,根據時人的描述,這“是一幅有喜鵲、牡丹和巨石的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花鳥圖。畫面上四只喜鵲各具姿態,有的棲于巨石之上鳴叫,有的在地下活潑地覓食;巨石旁邊,圍簇著盛開的牡丹。”
何香凝與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合作了至少兩件作品參與義賣,一為現存于何香凝美術館的《倚松讀書圖》,該作由何香凝、徐悲鴻、廖承志三人合繪、葉恭綽題跋。畫面所繪為一個背靠松樹、埋首讀書的少年,少年旁邊一匹駿馬低頭飲水。葉恭綽在畫面左側空白處題詩:“倚馬情猶壯,哦松意未厭。偶然持一卷,成折花韜鈐。”作品右下角鈐有一長方印:“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書畫勞軍紀念”。該朱文方印為書法家徐柏濤專門為抗美援朝義賣會所刻,鈐印在義賣作品上以作紀念。
何香凝一生繪畫面貌豐富、畫友知己眾多,晚年的創作、合作融匯了其畢生的藝術感悟,亦是其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精神寫照。
(本文作者系何香凝美術館副研究館員)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