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講寺。張遠文攝
龍興講寺。張遠文攝
簡介
龍興講寺,唐貞觀年間敕建,位于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為古代佛教書院,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面朝沅江,有山門、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旃檀閣、彌陀閣等建筑,依山勢逐級抬升。建筑檐角起翹較高,殿宇多為重檐。其中大雄寶殿上下檐分別作歇山及懸山頂,殿內木柱等架構被鑒定為南宋遺物,藻井彩繪、柱礎雕刻精美。后側觀音閣有書院風格。
張遠文
沅陵,居水陸要沖,隱在武陵與雪峰山之間,溪河縱橫,山國水都,遍地巫風,玄秘詭譎。既有“二酉藏書”的廟堂之高,又有“辰州三絕”(趕尸、放蠱、辰州符)的江湖之遠。在這里,夸父明月山下千里追日,屈原路漫漫兮求索問天,馬援征戰壺頭山上馬革裹尸;在這里,盤瓠南渡繁衍斑斕深邃,龍舟激流橫渡鑼鼓喧天,王陽明虎溪講學光耀日月。更為神奇的是,這里有一座隱藏千年的古剎,竟然是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學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講寺。
這樣的一座講寺,走近它,親近它,探究它,體悟它,成為許許多多來到沅陵的騷客文人,一個必然的選擇。
一
立秋過后,一個陽光照耀的平凡時刻,我再次來到龍興講寺。只見千里沅江與八百里酉水在沅陵縣城城西的虎溪山腳下二水匯流,呈現出“雙龍搶寶”格局。前有燕子灘,后有虎溪山,這,自然而然成為堪輿家眼里的風水寶地。因此,這里還有湖南西漢考古的重要發現——虎溪山漢墓。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的龍興講寺,飛檐翹角,紅墻青瓦,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它居高臨下,俯瞰著滔滔沅江與酉水,守望著沅陵古城,從容淡定,千年不倦。
曾在某個雪天,我緩著步子,從龍興講寺拾級而上,眼前的佛國,空空蕩蕩。微微,有風拂過,幾株千年大樹仿佛打了個寒噤,雪屑簌簌的,落了一地,似千年前的梵音,從大唐裊繞至今。由此,我想起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的那個初夏,長孫無忌請罷右仆射,百姓苦于久雨、旱災、蝗災,多賣兒賣女以換取衣糧,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詔出御府金帛贖回被賣兒童,交還父母。那個冬日,長安的朱雀大街上,大雪覆了樓臺殿宇。眼瞅著北疆異族時常襲擾,西南諸民“叛服無常”,太宗一面兵發梁師都,迫使突利可汗降唐,穩定北疆政局,一面賑災安民大赦天下,下詔在沅陵虎溪山麓敕建龍興講寺,教化穩定一方。由此,虎溪山麓擁有了一座浩大的講寺,傳經布道,敷演經典,一時間,往來僧侶講經誦法,絡繹不絕,暮鼓晨鐘,梵音緲緲,幡蓋云從。
大唐龍興講寺距今已有1395年的歷史,為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學書院,比后來玄宗開元六年(718年)頒詔所建的中國第一書院“麗正書院”(后更名集賢書院)早建90年,比南岳大廟早建了97年。之所以以“龍興”為名,是因《尚書序》有載:“漢室龍興,開設學校,九五飛龍在天,猶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謂之龍興也”,以寓示帝王之業的興起。
二
千年古剎,隱而秘,幽而遠。自唐至今,此后的1300多年間,經過歷朝歷代不斷的修葺、擴建,形成了今天由火神廟、黔王宮、頭山門、頭過殿、天王殿、二山門、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彌陀閣、旃檀閣、觀音殿、虎溪書院等14座主體建筑組成的占地1.7萬平方米、古建筑面積4125.53平方米的大型木構古建筑群,建筑群融唐、宋、元、明、清建筑風格于一體,其氣勢之恢宏,工藝之精湛,造型之獨特,堪稱江南古建筑一絕,是湖南省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宏大、保護最完整的寺廟之一。它保留了唐代的工藝技法及宋代的實物構建,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活標本,具有極高的歷史、科研與藝術價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講寺高大雄偉的大門也稱頭山門,頭山門是磚砌的三間硬山式牌樓門坊,上面中有五爪雙龍奪寶浮雕,外左右各有一只麒麟,栩栩如生,中間拱門上豎刻“龍興講寺”四個大字,并嵌入“唐三藏取經圖”磚雕。
何為“講寺”?自然是指講經說法的寺院。《魏書·釋老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徒,得容假托,講寺之中,致有兇黨。”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方外玄蹤》:“為僧之派有三:曰禪、曰教、曰律。今之講寺即宋之教寺也。”若以佛教宗派區分,則為禪院(禪宗)、教院(天臺宗、華嚴諸宗)、律院(律宗)或禪寺(禪宗)、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類。由此可見“講寺”是進行佛學理論研究與學習、宣揚以達到教化世俗的寺院。
據記載,龍興講寺歷史上就有三次大的鼎盛時期。講寺“開光”之初,法師講經,僧侶就有1800余人到場,最多時達3000余人,這是有記載的第一次興盛時期。第二次為明朝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皇太后李鳳姣命欽差帶人于龍興講寺興佛法,并命宮女連夜趕制袈裟賜給龍興講寺住持,上面繡有999個形神兼備、姿態各異的和尚,連同身披袈裟的高僧在內,剛剛巧合千人之數,人稱“千佛袈裟”。欽差大人黨太監住寺1年多,寺院講經、讀經和學經蔚然成風。每逢佛誕之日,聽講佛經的僧眾達3000余人,駐寺僧人達1200人,塑大小佛像88尊,一時成龍興講寺的興隆之勢。第三次興起為1936年民國時期,講寺盂蘭盆會,僧尼500余人與會,加上2000多善男信女參加聽會,聽妙空法師講法,全城禁屠,商店關門,盛況空前。
龍興講寺的大雄寶殿莊重大氣,嚴整開明。二檐上懸掛“眼前佛國”的匾額,據清同治十一年《沅陵縣志》記載,為明朝禮部尚書、大書法家董其昌的手跡。大雄寶殿進深四間(計16.95米),內柱八根承天花上檐,高8.65米,均為上下卷殺梭柱,最大徑處距地2.3米,徑約0.6米。天花以上用穿斗式梁架,天花以下明間明袱作月梁,東梁上繳,西梁下貼。柱頭出楔頭拱承托,次間則用直梁,皆上承隔架科重拱。外柱十八根承下檐,前后檐搭牽、明袱均作月梁,下加穿插枋,置駝峰蜀柱。柱與礎中間,嵌有13厘米的鼓狀雕花木櫍,柱礎為覆盆蓮花式。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著名的古建筑專家陳從周先生來湘西考察,不經意間在龍興講寺大殿的梭柱下發現了至今保存完好的木櫍,陳先生異常興奮:“國寶!國寶!這四個木櫍,是中華大地上僅存的實物標本了,一定要好好保護。”
三
陽光,照耀著長短不一的日子,大地上,不時傳來天空瓦藍瓦藍的回響。如今的龍興講寺,除了古老的建筑外,沒有住持,沒有香火。它只是靜靜的、空空的,默默隱立在虎溪山麓上,空余無數個世紀的零亂,將成千上萬噸光芒晾在光陰的深處,夜夜朗讀內心美好的人間。
其實,隱秘的講寺,隱秘的空寂,何嘗不是又一種最好的存在與境界?要么“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將得未得;要么“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似悟非悟;要么“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瞬間即永恒。想想,又或恰如王維的“虛靜”和“空明”,無論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蟲一鳥,都與其心境契合,如將白云,清風與歸。
在“唐三藏取經圖”磚雕中,人們可以靜心聆聽玄奘西行的空谷跫音;在二山門,五爪龍紋泥塑護旨,左右麒麟祈福,人們在此幡蓋云從,恪守天地永恒的約定……覆盆蓮花式柱礎、鏤空石刻講經蓮花座、碩大承天花上檐梭柱、月梁藻井、門窗雕飾,匠心玲瓏,技藝剔透,所有的儀軌范式都顯得可圈可點,肅穆堂皇。王陽明虎溪書院致良知,董其昌寶殿清目謝活佛,林則徐借茶辰州撰清聯,沈從文追香夢里回蕓廬……每一個陰晴未定的春晨和夏夜,虎溪云樹上倦歸的鳥兒輕輕一叫,祈福的葉子便悄悄撥動光陰。
生命,原本是一場盛大的朝拜。每一座山都是莊嚴的禱告,每一條水都是信仰的源頭。成捆成捆的白云,堆放在視線之外。古墻上盎然綠著的凌霄與薜荔,傾情綻放的月季與薔薇,一如往年,得到人們很好的款待。
一座空空的講寺,在一城之隅,一旦活在了人們的眼里、心里,就如眼前的流水,嘩的一聲,所有的浮世、浮生、浮塵、浮夢,一下子淌光了,一些欲言又止的憂傷,一些不知所往的負荷,都會放下與釋然。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