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書院遺留的青石臺階文保碑。(作者供圖)
鶴山書院復原圖。(資料圖片)
彭永
簡介
鶴山書院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為知名理學家、南宋名臣魏了翁(曾被貶至靖州六年)所開辦。書院共三進,前進為魁星樓,二進為講學堂,后進為食宿區,四面筑有高墻。正廳有重建和修繕的石碑六塊立于兩側,廳中懸掛“鶴山書院”巨匾,后被毀,只存書院石基和上山石階。靖州四大書院之一,今為鶴山小學校園。自魏了翁創建鶴山書院,改寫了靖州無人考取功名的歷史。
同其他湖湘歷史人物比較,作為蜀學開創者和鶴山書院創建者的魏了翁在湖南知名度顯然不高。但在當時,他可是“學界明星”,盡管謫居地處五溪腹地的靖州,但“江浙湖湘弟子之士,不遠千里負書從學”。2022和2023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連續兩年以魏了翁詩詞作品和學術思想入題,讓魏了翁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
魏了翁(1178—1237年),字華父,號鶴山,四川蒲江人,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理學家。同以紀念周敦頤而命名的濂溪書院一樣,魏了翁身后鶴山書院遍布全國,其中除廣東省鶴山市的鶴山書院與魏了翁無關外,其余大多與魏了翁密切關聯。而在這當中,由魏了翁親自創辦的鶴山書院有四川蒲江鶴山書院、湖南靖州鶴山書院、四川瀘州鶴山書院和江蘇蘇州鶴山書院四座。
一
魏了翁為何在靖州創辦書院,為什么在靖州貶謫長達六年,他在來靖州前后經歷了什么,他同湖湘文化的關聯又有哪些?求解這一系列問題,必須深入到了翁足跡所到之處,來一次歷史深處的追溯,還原一個真實的魏了翁。
《宋史》的記錄為我們還原了一段宮廷斗爭的歷史: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寧宗病死,卒年五十七歲。權相史彌遠聯合楊皇后矯詔擁立理宗即位。寧宗所立原皇位繼承人皇子趙竑封濟陽郡王。理宗又為趙竑晉封濟王。史彌遠以濟王居住在臨安有逼宮生事之嫌,責令他離開臨安,遷居奢城(湖州)之西。
到這時,無論濟王如何做,必然走上死亡的窮途末路——因為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威脅,除非有一種意外強大的力量助他復辟,取代理宗。當時確實存在著一股要濟王復辟的社會力量。寶慶元年(1225年)正月初八夜里,湖州人潘甫、潘壬、潘丙率太湖漁民幾十人,乘夜翻越城墻進入城中,來到濟王居所尋找濟王,推戴濟王為帝。
濟王聞變,換上破舊衣服,躲藏在水洞中。潘甫等人找到后,把他帶到州衙,隨即又轉移到東岳祠,取來龍椅,布置廳堂,為濟王黃袍加身。濟王哭號不從,義兵用兵器脅迫他服從。又命守臣率領現任官員及寄居當地的官員按序立班,入賀濟王即位。濟王知道他們必敗,于是與當地駐軍守將商議,率州兵鎮壓潘壬等人。史彌遠也緊急調撥殿前司禁軍將領彭任率兵征討。彭任率軍到達湖州時,濟王和郡將已指揮州兵將義兵鎮壓了。史彌遠派他的門客余天錫來到湖州,傳達為濟王請醫治病的旨意,實際上是逼濟王自殺,濟王于是在州治的一間便室內自縊。也有說法,濟王是被逼飲下余天錫召來的醫生送的毒藥,中毒而暴卒。
濟王之死給理宗的統治留下了長達四十年的后遺癥,自寶慶元年(1225年)到理宗去世的景定五年(1264年),不斷有臣僚為濟王鳴冤伸屈。史載,“濟王不得其死,識者群起而論之。”所謂“識者”就是挺身而出為濟王鳴冤的理學之士,起居郎魏了翁、禮部侍郎真德秀、考功員外郎洪咨夔等官員相繼為濟王鳴冤。魏了翁則在史彌遠矯詔立理宗時,就痛感時事艱險,風俗敗壞,不可救藥,因而“積憂成疾”。他不愿在朝,請求辭官歸閑,三疏求閑不得。
上書為濟王鳴冤的理學大臣們與史彌遠以及理宗形成了嚴重對立。于是,史彌遠利用心腹排擠打擊因濟王之死與他為敵的理學官員,“時之君子貶竄斥逐,不遺余力”。不久,朝廷任命魏了翁為權尚書工部侍郎,但他以疾病為由加以拒絕。兩天后,諫議大夫朱端常彈劾他欺世盜名、朋邪謗國。理宗下詔魏了翁降官三等,靖州居住。
寶慶二年(1226年)夏天,魏了翁到達靖州。他在靖州倒也心態平和,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靖為天下窮處,其蕞陋又在峽郡縣下,而士風不惡,民俗亦淳。時和歲豐,則物賤如土,頗便于羈旅之人。況山深日永,自應酬書問之外,盡有余力可以讀書”。
此外,就是效仿在蒲江所筑的鶴山書院,在靖州筑第二座鶴山書院,講學授徒。據考證,鶴山書院遺址在今鶴山小學,至今保留了魏了翁當年帶領門人弟子修建的85級書院階梯。古老的青石臺階猶在,而建筑物已經蕩然無存了。
二
魏了翁在靖州前后待了六年,此時的鶴山書院,則成為四周學子的向學之地,“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遠千里負書從學。”(《宋史·魏了翁傳》)
魏了翁居住靖州期間,不但在靖州鶴山書院講學授徒,而且與各地學者保持密切聯系,通過書信與四方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并撰寫了一生中重要的學術著作《九經要義》《古今考》等。大山深處的靖州,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理學高地、教化之域,崇文重教傳統由此濫觴,這也是靖州今天崇文重教的淵藪。
一直到權相史彌遠被清除之后,魏了翁被征召回朝廷,開啟了他的人生高光時刻。
魏了翁在靖州前后對湖湘學術傳承的貢獻更值得大書特書。可以說,如果沒有魏了翁的積極爭取,湖湘學派在宋明理學中的地位,湖湘文脈的傳承都會黯然很多。
湘學由北宋的周敦頤開創,到南宋湖湘學派形成后,達到第一個高峰。作為湖湘學派代表人物張栻的私淑弟子,魏了翁又跟湖南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他對湘學學統十分重視,把湘學代表人物放入儒家道統傳承里去了。朱熹的弟子如黃幹、陳淳等人,對儒家道統貢獻極大,在他們的道統傳承譜系里,周敦頤繼承千年不傳之學,開創理學,接著是二程得周子之傳,朱熹得二程之傳,根本沒有胡宏、張栻的位置。魏了翁則把胡、張二人和周子、二程、朱熹同等對待,認為他們都是繼承孔、孟以來道統的杰出人物,而且說胡宏、朱熹、張栻三人發揮先儒思想,已經達到差不多沒有余蘊的地步了。對胡宏和張栻地位的推崇,魏了翁居功甚偉。
魏了翁對湖湘學統的另一貢獻,則是為湘學鼻祖(也是理學開山)周敦頤請謚。魏了翁通過不懈努力,使周敦頤得到官方認可,獲得朝廷的謚號,這在湘學以及理學發展史上是一件大事,使周敦頤的歷史地位不但受到學術界的推崇,也得到官方的肯定。
基于魏了翁對靖州的歷史貢獻,當地文史工作者多年奔跑呼吁,推動當地制定了鶴山書院“原址保護,異地重建”的實施綱要,將復建之“鶴山書院”選址于文峰塔景區,形成與文峰塔景區融為一體的弘儒重教的文旅特色景區。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成立四十周年縣慶和紀念魏了翁貶謫靖州800周年為契機,力爭將“原址保護,異地重建”的鶴山書院建設項目納入2027年靖州四十周年縣慶獻禮工程和魏了翁入靖800周年(2026年)紀念工程。據了解,鶴山書院重建格局及建筑風格原則上參照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鶴山書院形制進行仿古復建。
盡管古鶴山書院已不復存在,新的鶴山書院還在重建之中,但當地對了翁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卻日盛一日。從2021年開始,一批老文化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成立了“鶴山學研究會”,與邊城晚報共同創辦了“鶴山文韻”專欄,邀請省內知名讀書機構組織“魏了翁與湘學傳承”主題讀書會,還專門成立了“魏了翁文化進校園教材編寫組”,精選100首適合青少年閱讀的魏了翁詩詞作品,完成了《魏了翁詩詞賞析》小學版和初中版兩個版本的校本教材。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鶴山書院落成之日,有著重文崇教傳統的靖州,又會重現書聲瑯瑯斯文在茲的盛況。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