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書院。作者供圖
簡介
箴言書院位于益陽。清咸豐三年(1853年)邑人湖北巡撫胡林翼創建于瑤華山麓,前臨志溪。以其父達源曾著有《弟子箴言》,故以“箴言”名院。設山長、監院、首事、掌管、司書等管理教學、行政事務。
王芳
夏日清晨,一友人發家鄉圖片,言及當地人文歷史,頗有自豪驕傲之態。反觀益陽文脈,傳說雖多,如斗魁塔、青龍州、單刀赴會等,卻大抵語焉不詳,一念搖動之下,去尋箴言書院。
車從絲滑流暢的寬敞大道開進顛簸小路,越往山林方向走,越疑地圖有錯——大名鼎鼎的箴言書院,當年該是學生頗多、為國育才的學校,怎么會在如此偏僻難行之處?求個學,要翻山越嶺披荊斬棘,豈不是一開始就難倒了許多人?直到我下車沿清亮的志溪河踱步,眼前陡然出現青磚灰瓦的圍墻,再走至書院大門,抬頭處,赫然見“箴言書院”四個繁體大字,大門正對遠處群山,放目四望,只見烈日晴空之下,天光明媚,近處的池塘柳絲低垂,藍天白云倒映在平靜的水面,與遠處的山色遙相呼應,蛙聲、鳥聲連綴成片,令人陶然忘我,才知這樣的地方,確乎讀書好去處。
一
志溪清澈,瑤華翠微,時光如太古般寧靜——仿佛走過一條長長的甬道,我站在了兩百多年前的這里。那時書院尚未籌建,濃蔭匝地,滿目繁盛,身為探花郎的胡達源,從這里走出去后,歷任翰林院編修、云南鄉試主考官、學士等。他在家鄉的兒子胡林翼,于不知不覺中,也已同步長大,讀性理諸書,聰慧機敏。某次,一代名臣陶澍升任川東道,路過益陽,慕名拜訪胡林翼祖父胡顯韶,一眼被這個靈氣十足的孩子吸引,決定將掌上明珠陶琇姿嫁給他。那一年,胡林翼剛滿八歲。
胡達源出身耕讀世家,終身以書為業,曾寫下《弟子箴言》,與魏源寫下《海國圖志》同時,承載一代湖湘學人走出大湖、兼濟家國與天下之情懷,經綸天地,海闊天空,憑“正學培材”“師夷長技以制夷”名世,在大清國運日漸衰微的時代,做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努力。他萬萬沒有想到,最終他治學培才的理想,會由他那個曾經浪蕩不羈的兒子去實現——一所偉大的書院,在他離世12年之后,以他所寫“箴言”為名,被那個名喚貺生、注定不凡的兒子開始籌建。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進大門,恢宏而幽深的建筑群,使我一下子跌進了書院遙遠的過往。過影壁,進貺生園、琇姿亭、講堂、大成殿,一步步走去,隱隱聽到瑯瑯的書聲傳來,學子們在此讀書的情景,伏案疾書的畫面,歷任山長為書院建設孜孜不倦的努力,胡林翼苦心孤詣為國培才的過往,在時光里一一復活。站在胡林翼為建造書院而多方募集資金留下的大量來往信件前,端正秀美的豎行文字,點橫豎捺的筆墨橫舒,一字一句讀來,無不驚心,無不贊嘆。
“箴言書院地基已得,離宮詹公墓地不過二里,遠城市而便舟楫,山水明秀,甲于江浙”,在給同僚好友、湘軍名將李續宜的信中,他為箴言書院的選址之優興奮得意。作為從政、治軍都極富才能的晚清中興名將,胡林翼還有著一個宏大的教育理想,作為胡家的第二位探花,實力不允許他平淡一生。
二
籌建書院,從建筑到人才到藏書,都需要大量資金。錢從哪里來?汪士鐸鄉試中舉時,胡林翼為其副主考,后汪應邀入胡幕,各方面都得胡林翼賞識,因此,在建書院需要與人商量時,他想到了他,也想到了果臣、燮安、東谷、濂卿諸先生,致信請他們審定預算方案。從此,書院建設已經提升到眾人都參與進來的層面,胡林翼心中一個更宏大的目標已經初步成型并完善。
此后,胡林翼的錢幾乎全部投入到了箴言書院的建設之中。他在致七叔父的信中寫道,“我必無錢寄歸也,莫望、莫望,我非無錢,又并非巡撫之無錢,須做流傳百年之好事或培植人才……”他甚至會叮囑家人,寄回的錢不能有一分用在家事之上。在他吐血甚多,病日漸篤時,他更記掛書院的事了,將那一年的養廉銀庫平五千兩,派翰園及千總謝玉升領取解捐銀到箴言書院,并安排親兵兩名,限定八天時間趕到泉交河,到后,限定五天之內取益陽縣衙及箴言書院建設工地各處簽收回信,再限六天回到武昌交差。在交通并不發達的時代,工作效率如此之高,一可見他辦事之嚴謹認真,二可見他對自己時日無多而書院怕不能建成的憂慮。到此時,書院捐銀已約一萬一千五百兩。
但他還是沒有見到書院建成,就英年早逝了。一個人一生的功業該以什么來論?胡林翼生長于書香門第,家風甚佳,自身又天資極好,盡管年輕時走過一些彎路,但在醒悟之后,終成一代名將,更可貴的是,在醒悟之后,他深知教育培才對于一個國家的意義,可惜的是,他還是沒有等來親自執教于此的那一天。
“鄙人不死,書院建設一年內主體可以完工,否則需要五年田租收入基本建成”,那么,失去了靈魂人物,箴言書院會不會半途而廢?沒有他親自推行辦學思想,書院能否辦成想要的樣子?他再造楚疆的理想,還能否實現?預知自己大限將近,他寫信將書院諸事拜托曾國藩,請求他不必為他辦大喪典禮,而是要節約開支,簡辦一切,將奠金全部用于書院建設。
三
胡林翼含恨而終了,誰將接過接力棒,將他畢生的理想照進現實?
這個人,就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國藩是出了名的實干家,胡林翼的眼光十分精準,有識人之明。讓我們再來讀讀胡林翼故去之后,曾國藩為完成胡林翼遺愿,與諸人的書信吧!在寫給左宗棠的信中,曾國藩對胡林翼倍加推崇,“赤心以憂國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護諸將,天下寧復有似斯人者哉”,在致李續宜的信中,他贊道,“憂國之誠,進德之猛,好賢之篤,馭將之厚,吏治之精,無善不備,同時流輩,固無其匹,即求古人中,亦不可多得”。這份欣賞,使曾國藩深感胡林翼病逝之痛,“意緒慘慓,徹夜難寐,幕中又無一友相助,諸事停閣,雨心歉仄”,愿意全力以赴,去成全這個書院夢。他親自指派主持人,籌資整理《胡文忠公文集》,周細安排書院后續建設,可謂嘔心瀝血。
一張張親筆書信讀過去,只覺時光如志溪河上的流水,帶走了從前的草木、屋瓦、塵埃、人影,留下的,是理想、執著、情義、擔當。正因為懷抱著改變世風,培養青年學識的理想,箴言書院才能延續一百多年至今依舊代代繁茂。
書院的任務是育才、藏書、祭祀,實行山長負責制,山長又采取選聘制,民辦公管,配有詳盡的藏書與后勤細則,以“因材施教、自主研修”為主要的育才方式,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可謂人文蔚起。不必說山長是如黃自元、王龍文這樣的大學問家,單是一大批像曾運乾、陳天倪這樣的學子,就足以使箴言書院成為胡林翼身居九泉的驕傲。
一百七十年后的這個夏天,在仔細閱讀書院制度的某一個瞬間,我深深地感覺到,如果胡林翼不是一個“穿越者”,那就一定是一個曠絕百年的奇才。他將現代思想植入了當時相對落后的教育事業,他關于書院的令人驚嘆的構想,無與倫比的執行能力,使箴言學院的精神歷經近兩百年而不衰。
這個炎熱的夏日晌午,蟬聲如沸,向我訴說百年來的喧囂與寂寞。
志溪作證,書院將以草木葳蕤之姿將湖湘文化的脈絡一路賡續;瑤華作證,赫山這座荊楚古邑的千年斯文將由書院代代敘寫下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