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濱書院。龍畑畑攝(湖南圖片庫)
趙葉惠彭偉平
【簡介】
漣濱書院位于湘鄉市。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名“湘鄉學宮”,也叫“文廟”。南宋理學大師張栻在此開壇講學,湘鄉首個狀元王容在此成就盛名,曾國藩曾在此求學悟道。這里培育了一批湘軍名將,被稱為“湘軍搖籃”。2010年9月,湘鄉市重修漣濱書院。
一
1831年3月。陽光如金,春風若酥。20歲的青年學子曾子城(曾國藩曾用名)從高嵋山下跋山涉水百余公里,來到位于縣城漣水之濱的漣濱書院。佇立在典雅大方的書院門前,眺望南面塔子山巔直插蒼穹的巍巍文塔,他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曾子城七歲在父親曾麟書的家塾發蒙讀書,也曾在外祖父江良濟的學館學習,1830年求學衡陽唐氏家塾,師從汪覺庵先生。回顧十多年的學習經歷,他想,自己學習可謂勤苦,志向亦稱堅定,可學業卻不如人意,三次參加院試考秀才都名落孫山,他不禁對自己的才具有所懷疑。
年前,岳父歐陽凝祉先生來家中和父親商議,認為子城學業要有長進,非去漣濱書院求學不可。
漣濱書院的前身乃湘鄉學宮。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湘鄉縣令奉皇帝旨意,在縣城西北黃甲嶺建設學宮,即官辦學校。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遷建于漣水東南之東仙林崗。宋室南渡后,大儒胡安國提舉湖南學事,遷學宮于漣水之濱。
學宮地址乃胡文定公親定。地在漣水北岸,面對湘鄉八景之一的“漣水卷簾”,漣水逶迤東來,到此處河面寬闊,水色清亮,風起處,吹皺層層翠玉,有如珠簾倒卷。其上數百米處河中有孤立出水可搖動的巨石,名為動石垴。其下數百米,有一座碧洲,將漣水中分,碧洲既像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艦,又如一粒飽滿的種子。學宮新建,高屋岸然,壯觀氣象,外有絕佳風景,內有奇石“千贏石”,此石象征生徒發達,文運亨通,真是作育人才之寶地。
自學宮設立以來,官民重視教育,講學之風興起,大儒朱熹、張栻、胡安國、胡宏等皆來傳授理學精髓,湘鄉人周奭、彪虎臣與彪居正父子在儒林皆享盛名,張栻還為弟子周奭所設的漣溪書室親題匾額。自此始,湘鄉縣人才輩出,蔚然可觀。南宋狀元王容即出自學宮,賀德英于淳祐十年赴京應試,獲神童科第一。隋唐間湘鄉舉業荒疏,到宋時面貌一新,共考取進士31人,舉人115人。
清乾隆四年(1739年),因學宮年久失修,且距岸過近,易遭水患,知縣徐錫仁與士紳商議,決定從原址后退數百步,將學宮遷建于原址黃甲嶺(今湘鄉一中北校區),命名為漣濱書院。
子城對漣濱書院早有耳聞,此番聽了岳父和父親對書院的深入介紹,不禁心馳神往。
曾子城在漣濱書院刻苦求學,如魚得水。山長劉元堂先生看了他的詩文后贊賞不已,認為他必成大器。李本敏、劉庠煥、董惟等名師的指點讓他茅塞頓開,尊經閣里13000多卷珍貴的藏書讓他大開眼界,和同學劉蓉的相互砥礪讓他倍感親切。他改名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誓欲別開生面。功夫不負苦心人,在漣濱書院求學兩年以后,1833年,曾滌生順利考取秀才。此后,他舉業順遂,為一生功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除曾國藩、劉蓉外,羅澤南、王鑫、李續賓李續宜兄弟等先后在漣濱書院求學,他們日后形成了以曾國藩為中心的湘軍核心。咸豐二年(1862年)八月,為抵御太平軍的進攻,王鑫、羅澤南、李續賓在漣濱書院建起了練兵場、點將臺,莘莘學子習文練武,情志高昂。這年十二月,湘鄉團勇從湘鄉縣出發前往省城助防,從此開啟了湘軍“以一縣之人征伐遍及十八行省”的歷程。湘勇離縣出征后,漣濱書院源源不斷地為湘軍輸送了大批學子。湘軍成軍最大的特點是“以書生領山農”,這些“書生”作為湘軍的骨干發揮著關鍵作用,許多人成為著名將領。漣濱書院被稱為“湘軍搖籃”。
漣濱學子不僅造就了令世人驚嘆的文治武功,他們中的杰出代表其學術成就同樣矚目于世。曾國藩、羅澤南、劉蓉等繼承和發揚桐城派古文的優良傳統,開創了湘鄉文派,他們著述豐厚,影響很大。尤其是作為桐城派古文的中興盟主、宋詩運動的領袖,曾國藩秉持“文以載道”的理念,精研經濟實用之學,開創了務實、求變的學風,有力地推動了湖湘文化的發展。
千百年來,任憑風云變幻,漣濱書院之處書聲不絕。從1906年起,此地辦過各類學校,到本世紀初,在漣濱書院舊址處設有省重點中學——湘鄉市第一中學,在胡安國所定之學宮處設有湘鄉市第三中學。兩校相距不過數百米。2009年7月,湘鄉市第三中學并入第一中學。兩校合并,意味著乾隆四年遷建前后的學宮(書院)在地域上珠聯璧合。
今年3月下旬,春風吹拂,筆者陪同幾位嘉賓參觀了漣濱書院(曾國藩生平事跡陳列館)。現書院位于胡安國所定學宮原址處,瀕臨漣水,樓高兩層,青瓦磚墻,古樸雅致。陳列館大門上方高懸曾國藩手書“漣濱書院”匾額。
我們駐足曾國藩手書的對聯“漣水湘山俱有靈,其秀氣必鐘英哲;圣賢豪杰都無種,在儒生自識指歸”前。1860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捐資重修了縣城褚公祠畔的東皋書院,曾國藩親書此聯相贈。這副聯語寫得真是傳神,表達了對學子的莫大期許,指明了優美環境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其實,這也是作者的自況聯。此聯是為東皋書院所寫,也可以說是為漣濱書院,為天下所有的書院、學校所寫。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