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82goy"><code id="82goy"></code></sup>
<nav id="82goy"><source id="82goy"></source></nav>
<s id="82goy"></s>
  • <bdo id="82goy"><tfoot id="82goy"></tfoot></bdo>
  • <noscript id="82goy"><pre id="82goy"></pre></noscript>
  • <kbd id="82goy"><table id="82goy"></table></kbd>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湖南政研網>機關黨建>機關文化

    朱能毅:龍在池中待時飛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朱能毅  時間:2023-11-03 11:27:02

    龍池書院舊時院門。(資料圖片)

    上世紀八十年代漢壽一中校門。何權攝

    如今漢壽一中校園內的“思賢池”。漢壽一中供圖

    簡介

    龍池書院位于常德市漢壽(古稱龍陽)縣城東門外書院巷。清嘉慶三年(1798年),縣內富豪黎學錦遵父遺志,捐銀萬余兩創辦,總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居常德府各縣之冠。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科舉后,龍池書院改名龍陽官立高等小學堂。1944年春,成為漢壽縣立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漢壽一中,由縣人民政府不斷擴建校舍。1959年、1980年,兩次被確定為湖南省重點中學,成為漢壽近現代教育的標志性學校。

    朱能毅

    位處洞庭湖西濱的漢壽縣,縣境屬澤國,“水形蜿蜒者多矣”,如同龍行大地,故古稱龍陽。“昔人稱為富庶文獻國”(《續修龍陽縣志》原序一),自宋至清,縣境相繼創辦龍津書館、石潭精舍、滄浪書院、龍池書院等四所書院,共走出進士28名、舉人129人。

    四所書院中享譽最盛者,首推創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的龍池書院,即如今漢壽縣第一中學前身。舞勺之年的我,曾在這所中學初中部就讀,她是我引以為豪的母校。

    百年承一脈,天地留芬芳。

    龍池書院位于舊時龍陽縣城東。據清《龍陽縣志》:“觀察使黎學錦(1776—1838年),與弟黎學雅、侄之玨(黎崧壽)、之瑜(黎子壽),踵成父(黎家丞)志,捐萬有余金,于邑之負郭(城墻外),鳩工庀材,創建巨宇,顏曰‘龍池書院’。而曰‘龍池’者,蓋取《禮記·禮送》‘……龍在宮沼之意’。一時人文蔚起,際會風云。”

    縣志記載,書院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主體建筑分為東、中、西三大部分。頭門坐北朝南,氣勢雄偉,門外建有石制大牌坊旌表。東為四進的進德齋,前有文廟,中設至圣先師孔子神位,配顏子、思子、曾子、孟子神位;西為五進的修業齋,前有先儒祠,中設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等五夫子神位。

    書院建有“云景堂”“遠眺亭”,亭可近覽南湖,遠眺金牛山。教室、寢室等各類建筑,都是走廊相通,天井相配。外加鑿池置橋,布石織蔭,借竹開徑。教室之間廣留空坪,有石砌成的長方形池塘,池內遍植荷花。讓瑯瑯讀書聲,隨著荷花氤氳的清香傳播,曾是何等美妙的景觀與氛圍!

    書院開館授課后,黎學錦復捐田600畝,其數目位列全縣捐助芳榜之首,作為師生常年膏火費用。各方賢達和百姓深感黎公其誠,也紛紛解囊響應,共捐田地3200余畝。致使龍池書院規模宏大,經費富裕,為常德府各縣之冠。

    龍池書院創辦初期,面目清癯的黎學錦,正值青春年華。他長辮齊臀,青衫覆身,經常奔忙于院內,將公余時間都花在辦學事務上。他公示了七條“經制”,如:規定收錄生員(招生)名額和考核時間、對寒門學子設立膏火(膳食、燈火費)補貼、為優生設立獎賞錢、懲處違紀違章者。

    書院設山長一人,總理院務,主持講學;設講席數人,專事傳經授藝;設院總一人,負責管理各項經費。山長、講席實行聘任制,任何人不得徇情推薦。書院制訂有嚴格考試制度與相應獎懲條例,每月初三由學官課試一次,從童生中取正課、副課各20名,給予不同的膏火補貼。課試三次不到者給予除名。

    書院嚴謹的教學與管理,培養了一批批有用之才,成為龍陽教育史上的佳話。龍陽春天的芬芳,是從這里滿池荷花開始的。那時,整個縣城乃至龍陽大地,都氤氳在一片淡淡的荷香與書香中。

    “棠梨院靜延朝爽,楊柳亭虛逗晚涼。最喜清風明月夜,讀書聲里芰荷香。”這首詩,是黎公后來在川北閬中縣,為他復建錦屏書院后的題照。他在千里之外的異鄉睹物抒懷,何嘗不是對家鄉龍池書院的回望與贊美呢?這也讓我看到書院當年院亭互映古城、明月倒映荷池的景象,讓我聞聽了那些遠逝的荷香、蛙鳴、歌聲和歡笑……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興學堂,歷經107年時光的龍池書院,先后改名龍陽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漢壽縣第一高等小學。昔日廳、堂、書齋、神位與先儒祠,均已沒入歷史煙塵,不復存焉。新中國成立前后,在原校址建成漢壽縣中及后來的漢壽縣第一中學,但由秉持正義、自強不息、仁義誠信、厚德載物浸潤的龍池精神,依然在恒久地閃爍光芒。

    黎學錦,字云屏,出生于龍陽縣大圍堤一富豪人家,自幼好學,弱冠中郡庠生,旋選貢生,入國子監。嘉慶六年(1801年),以“學行優異”授四川候補道,最終升任河南糧儲道,在龍陽、川北、河南三地留下了足跡。

    黎公一生,不是理想主義的守望者,更非明哲保身的舊政客,他所到之處為官勤勉清廉,好為義舉。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他任川北兵備道期間,自捐俸銀,在川北閬中縣錦屏山麓復建“錦屏書院”,培育人才;在河南糧儲道任內,建“憩園”一所,供學子習經韻詩。他還捐出俸銀,興建水渠、增筑河堤、施粥賑饑、安撫流亡、修葺名勝、構筑同鄉會館、興建多地書院。哪怕是一陣清風,他也要與百姓共吸同享。蜀人為他樹“黎青山”碑,以彰其德;豫人為他編的《憩林雅韻》詩集,供學子詠吟。“若要義舉成,除非黎六(黎公排行第六)臨”,可見其在民間享有的口碑。

    黎學錦左手治道,理政為國;右手公益,慈善為民。兩種身份交織一起,留下的政績、公益遺產頗多,包括學校、文化、民生、水利、慈善等,而且件件有物可查,事事有跡可循,有些至今仍在為當地謀福祉。他的高品懿德,亦為龍池書院的后續發展夯實了根基。

    集智勇仁義于一身的黎公,曾借詩發出“自昔扶輪歸大雅,振興先要樹英材”的吶喊,實在是石破天驚!這折射出中華民族遭受苦難與屈辱之后的心聲——要在黑夜中尋求光明,在無路的絕境中拼搏。

    尤為世人稱道的是:作為龍池書院領辦人的黎學錦,將“士行以立品為先,讀書以潛心為要”作為興院育人要旨,體現出把道德品行的培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正是先有這種內省于春風化雨的涵養,學子們才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己任。也正是這一興院育人要旨,使得龍池書院“致力育人,學風興盛,人文蔚起”,成為龍陽縣四大書院后起之秀。這里走出一批批治國安邦、造福黎民的人才,中清和晚清龍陽縣3名進士、十多名解元和舉人皆出自這里。特別是龍陽縣城易氏文學世家中的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三人,先后于咸豐、光緒年間考上進士或舉人。

    而一批批慕名而來的學子,他們知道自己追隨的,是一位文雅詩者,是一位頗有政聲且頻施慈善的仁德長者。他們求學于遍植荷花、馨香滿地的龍池書院,不僅可以“蟬鳴剛落又聽蛙”,更可以寄望未來的美好,望向一個盛世之夢。

    而面對學子的黎公呢?一定是捻著青須,在幽靜的院子里沉思。金色的光線灑滿他肩頭,他“振興先要樹英材”的聲音,飄進書院深處,飄向歲月深處。那聲音依然清晰、沉渾。

    我曾多次駐足母校即龍池書院舊址,尋找“云景堂”“遠眺亭”遺跡,想象那塊御賜匾額“樂善好施”的書寫神韻——它們曾多次出現在文人詩文中。我希圖見到池塘新荷與倒映的星月,還想捧一把泥土,感受這座書院遠去的氣息。

    然而,如今全成了水泥地面。我只好肅立在舊址一角久久思索:黎氏一門幾代人,為什么會有辦學成就呢?后來悟出:黎公學錦與龍池書院創辦人從一開始,為書院確立的文化理念就是:求實、向善、尋美、樹人。正是黎氏先行者們這種辦學風范與品格情操,匯支流于學海,種菽粟于書田,才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龍池教育文化底蘊。它與現代教育一脈相承,它讓一代代龍陽兒女、也讓后來的龍池領辦人受益。

    記述到這里,就得提及兩件往事,均發生在龍池書院更名后的高等小學堂時期,與龍池的樹人理念密不可分——

    其一:龍陽縣城易氏文學世家里,易瑜堪稱多才多藝,詩作現代氣息濃烈。20世紀20年代,她在該小學堂任教時,授課娓娓動聽。前幾年,一位八旬青姓老人向我講起:“易(瑜)老師講《孟子》時,把原文編成漢壽口語,譬如她說,‘梁惠王嘴喳喳,晉國天下赫麻(很)大,不料傳到我手里,國家屢次受糟蹋。東邊打一仗,大媳婦守了寡;西邊打一仗,地方丟了一pala(一大片)。南邊又被蠻子罵,寡人臉上像雞虱子爬’。我至今記憶猶新。”這種教學方式風趣生動,讓學生記得住記得牢。

    其二:1938年7月初,侵華日軍每天空襲武漢,國民政府下令緊急疏散人口。7月11日,知名作家郁達夫自武昌輾轉來到漢壽避居。7月14日,郁達夫不顧高溫,頭戴禮帽,身著長衫,應高等小學堂邀請,向200多名師生演講《政治與軍事》。

    其中不少句段,讓人聽得血脈僨張,歷久難忘:“一個國家的政治,假如真正徹底澄清的話,當然內亂也不會起,外侮也不能入,戰爭是決不至于發生的。即使受到了侵略,防御自然有余,準備那里會得不足?”“中國政治的不良、貪污、不公、虛浮、腐敗到絕頂的一段,當從國民政府分共以后算起,直到現在為止的一個時期。”他大膽抨擊時弊的膽識與勇氣,引發全場共鳴與陣陣掌聲。幾天后,郁達夫再次來到這里,為小學教師暑訓班學員演講《國與家》,闡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二者關系,開導聽眾為抗日救亡奮斗。

    龍池書院,構成龍陽大地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迄今留存的“龍池講堂”在傳承發展中,吸取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髓,滋養著新一代學子成長。有一首歌,不時地傳至我耳邊——

    龍池躍龍,龍已高翔;

    宏開文運,煥作天章。

    郁郁菁莪,歷播芬芳;

    濟濟多士,咸列門墻。

    大家努力,發憤圖強,

    允文允武,蔚為國光!

    這是如今漢壽縣第一中學的校歌,作為校友中的一員,我倍感親切溫暖。這里種種的有形與無形,均與我融為一體,我坐了下來,似乎傾聽龍池前賢講說。那頁頁書卷翻動的嘩啦聲,又讓我回歸校園,在蒼松翠柏下,在荷池蛙鳴里,沉浸于久遠的氣息。書院煙火,亭堂人聲,疏窗雕門,長桌方凳,已成遠影定格在史冊里,而有關故事,卻在這片土地傳揚,歷經時光淘洗而不衰。

    近現代以來,這里還走出了陶方桂、李方、王定選等一批杰出人才,活躍在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藝等各個領域。近年來,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英雄航天員”張陸、擔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平臺指揮的劉陽。他們或暢游于科海,或奉獻于祖國的“飛天”偉業,同為母校增光添彩。

    龍在池中待時飛,只為夢在天地間。歷史的浪花涌來,在我胸間激蕩不息。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天天拍拍天天爽免费视频,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sup id="82goy"><code id="82goy"></code></sup>
    <nav id="82goy"><source id="82goy"></source></nav>
    <s id="82goy"></s>
  • <bdo id="82goy"><tfoot id="82goy"></tfoot></bdo>
  • <noscript id="82goy"><pre id="82goy"></pre></noscript>
  • <kbd id="82goy"><table id="82goy"></table></kb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美女把尿口扒开让男人桶| 美女解开胸罩摸自己胸直播| 波多野结衣之双调教hd| 日本熟妇色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人妻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了|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两根手指就抖成这样了朝俞| 荡货把腿给我打开视频|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免费电影|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91视频国产91久久久| 污污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麻豆videoxxxx实拍| 啊用力太猛了啊好深视频 | ts人妖系列在线专区|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日本动态120秒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99re6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欧美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 中日欧洲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日本高清www|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网站www|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夫妻免费无码V看片| 北条麻妃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九一| 美女大黄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99亚洲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