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青春與春天的約會
——中國作協在湘三大網絡文學主題活動巡禮
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發布儀式現場。
余艷
這是一場與春天的約定。
中國網絡文學界一年一度的年度盛會——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發布會、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3月1日至2日在長沙隆重舉行。這是中國作協繼去年在益陽清溪村啟動“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之后,在湖南舉行的又一個國家級文學活動。
在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家鄉益陽清溪村,網絡作家堅實的腳步,走向油菜花盛開的田野;
在長沙,獲獎作家站在頒獎晚會的舞臺中央,聚光燈照耀著他們才華與青春;
論壇上,是一場場“頭腦風暴”“智庫交流”;參觀里,又是重溫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同行們的相互切磋。
中國文學態勢強勁,正向全球輸出。網絡文學搭乘著數字媒介的“技術快車”,以鮮活的青春氣息、生動的敘事方式、旺盛的市場活力、超強的孵化能力,成為世界“四大文化現象”。
“網絡文學吞下了印刷文學沒有吃到的最大一塊商業蛋糕——類型小說,再加上先進媒介蘊藏的巨大能量,就長成了現在這樣的世界奇觀。”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
改稿會:傳承立波精神,走向希望田野
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生機勃勃的新山鄉,敞開懷抱迎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網絡文學改稿班30多位作家們。油菜花金燦燦地盛開,作家們帶著自己冒著熱氣的作品,來清溪村接地氣、聚靈氣、鼓士氣。
60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以生動筆墨演繹了這個叫清溪村的地方,這片充滿鄉土鄉愁、激蕩改革風云的樂土,因農業合作化運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山鄉巨變。
轉眼一甲子,這個充滿文化底蘊的“丘陵鄉”,追求卓越、銳意改革,掀起了繁榮發展的浪潮,走過了脫貧攻堅,走向了鄉村振興。
在周立波故居參觀,網絡作家麥蘇頗有感觸:有立波先生這文化“內核”,山鄉就有精神引領、文化引領與核心競爭力。我們要傳承立波精神、向田野出發,才有可能寫出接地氣、有溫度的作品。
走進生活,打造人民喜愛的網絡文學;努力創作,寫出反映時代的精品佳作。網絡作家直上青云走在芬芳的田邊村道,說:“來清溪村,聽到的故事,能寫進書里;給我的感動,也刻入了心田。看這片熱土,植入‘智慧芯’‘文化魂’所迸發的勃勃生機,看《山鄉巨變》里肩扛牛犁的農業背景,已變成‘互聯網+農業’的新山鄉巨變,心里就真有馬上要創作的欲望。”
湖南網絡作家安如好興奮地告訴新結識的同學,湖南網絡作協經常把他們“拉”出宅門、“趕”向生活。前年,就因一場“‘重走立波路’——網絡作家深入益陽向前輩學習、向人民靠近”的活動來到清溪村。當時,他們沿著先生當年走過的地方,地頭、村頭、灶頭,走進清溪村如今的小龍蝦繁殖地;再深入種糧大戶李進的青年合作社,看了智慧農業第一村的網紅打卡地……“還是要向老作家學習呢。”安如好說。
在現場,有人開始醞釀、有人即刻采訪與構思。從前輩的精神中,獲取能量;從活力的鄉村,搶抓故事。前輩飽滿深情、潛心創作的勁頭、同人民融為一體的情感,在網絡作家中形成精神傳承。網絡作家應景小蝶就寫出了接地氣、有溫度的作品,獲得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
2月28日,走訪參觀之后,網絡作家們分在五個農家書屋改稿。學員在改稿老師的點撥下,茅塞頓開。指導老師歐陽友權對收獲頗豐的同學們說,周立波在《山鄉巨變》中給世人留下了清溪村的時代印記,今天的清溪村又以智慧之芯、時代之夢譜寫新山鄉巨變,成為智慧農業的顯著標桿,山鄉蝶變的鮮活樣板,也將給鄉村振興帶來新的時代啟示。也許,我們的作品有了“智慧鄉村”展示出的生動景象,就有了自己精神的“詩和遠方”。
“這次活動是一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實際行動。”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說,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引導并全面推廣,力爭推出一批反映新時代中國山鄉史詩性變革、塑造有血有肉的人民形象的作品。改稿班學員接過周立波等老前輩的接力棒,用網絡文學精品力作,彰顯網絡文學主流化、高質量發展,見證現實題材逐步走向精品化。
頒獎:收獲再出發,奮斗更青春
七彩的燈光,絢麗的舞臺。3月1日晚,“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發布儀式舉行,揭曉了2021年度網絡小說榜、IP影響榜、海外傳播榜和新人榜。
這是一場堪稱高規格、大場面的網絡文學盛會,湖南網絡作家空留站在舞臺中央,面對星光熠熠,璀璨絢麗的會場。
一個畫面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
寧鄉的一個農家屋里,年輕的女孩坐在地上對著電腦瘋狂敲擊,地上散落著紙團、書籍。耳邊不停“找個正經工作”“昏天黑地泡在家里,鄰居都在說閑話”的嘮叨,沒法躲避沒法逃,只能耳朵里塞兩坨小棉花,代替雙手捂耳朵……幾年苦熬,這個女孩拿下了“橙瓜網絡文學獎最具成長力大神”“咪咕閱讀‘2017年年度人氣作者獎’”等榮譽。空留,站在了舞臺中央。
“網絡小說受眾太大了,成了老百姓閑暇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就在締造這片樂土。曾經不被認可,但我用永不放棄證明了自己,證明網絡作家是新時代浪潮的弄潮兒!”在滿堂嘉賓的掌聲中,這個依然帶著幾分稚嫩與羞澀的姑娘,說出的話擲地有聲。
就在晚會前的2月28日晚,《青春追夢人》彩排,這是4位獲獎作家的故事演繹,第一個故事就深深地吸引著大家。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地動山搖。19歲的天蠶土豆,家在震中的小縣城。可他仍騎著單車在縣城中穿梭,尋找著還可能營業的網吧。當時,他沒有自己的電腦,第一部小說眼看就要完稿。大地撕裂、通信中斷,不!再艱難也要維持更新,也要簽約出去!3天,5天,10天,都寫到小說的最后一章了,仍未收到簽約信息。他的韌性已到極限。還堅持嗎?
就這時,電話鈴響了:“天蠶土豆,你的作品,我們公司準備簽約。”
這以后的15年、5500多個日夜,天蠶土豆筆耕不輟,收獲了2283萬字和眾多的IP孵化。回首而望,當年那個意氣風發,滿腔熱血的19歲的少年,而今已成網絡作家名家。可他最大的愿望還是——青春追夢,少年心永不退去,直至終章。
論壇:助推精品創作,繁榮網絡文學
長沙,網紅城市;湖南,文學大省。
全國第一個網絡文學研究團隊、第一個省級網絡文學研究基地、第一個省級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目前國內各主要網站的湘籍作家超過50萬人,活躍的有2萬多名,湖南省網絡作家協會有會員2300多人,是全國會員人數最多的省級網絡作家協會。
一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作家代表,來到2018年3月就立項建設的“中國網絡文學小鎮”,在一長線的展板前站住了:一大組深入基層的照片,一場場網絡作家采風活動異彩紛呈。
在湘西龍山深度貧困縣的探訪中,這些寫玄幻、仙俠、奇幻居多,持“不需要深入生活,在家照樣幾千萬字寫成名家”的網絡作家們呼喚自己的粉絲,一起為惹巴拉、八面山宣傳,還為龍山直播帶貨……
2022年7月,寫玄幻、仙俠的網絡作家云集張家界。以《武碎星河》《不滅龍帝》等玄幻作品被讀者熱捧的妖夜看到張家界的云霧繚繞、奇峰景秀,說:“如果把我們的才華融進這片奇特的山水,寫出新的傳奇,通過網絡小說就真的能促進旅游發展,讀者也能吸收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增進民族自信。”
去“云中牧場”城步南山大草原,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真實成果;到“候鳥天堂”浩渺洞庭湖,寫生態環保、綠色發展……
湖南省網絡作協在深入生活、為社會服務中,引導作家打磨一批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優秀作品。在此基礎上,還深入挖掘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作用,主動融入當前新媒體業態和互聯網傳播格局,推動優質文學內容與電影、電視、舞臺以及網絡視聽、游戲等新文藝形態的深度融合,為文學開發數字化空間,加強對文學版權的多層次、多方向、多內容開發使用,充分釋放文學“潛能”。
憤怒的香蕉作品《贅婿》改編成影視作品,成為熱播劇;
“網文出海”大潮中,空留攜《惜花芷》揚帆遠航,入選海外傳播榜;
作家丁墨獲茅盾文學新人獎,她創作的現實題材,幾乎每部作品都能孵化;
賊眉鼠眼《貞觀大閑人》、憤怒的香蕉《贅婿》作為首批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收錄至大英圖書館中文館藏書……
作為東道主,湖南省網絡作協帶領作家們以飽滿的精氣神協助辦好這次會。協會近50個作家報名當志愿者。這些平日忙于敲鍵盤的“宅人”,默默地成為向導、成為陪伴者。
三場活動組織有序,各環節銜接順暢,領了風氣之先、行業之先。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評價活動專業、高效,會議流暢、完美,為其他省市區活動的開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甚至樣板。他轉而深情地說:“今天的中國大地,到處都在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呈現著日新月異的新山鄉巨變。今天的網絡作家,如何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壯闊史詩。”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開啟一場青春與春天的約會,其中有無數的聲音在欣喜呼喊:網絡文學的春天,來了!
(作者系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省網絡作家協會主席)
論壇聲音
每個做內容的人,都有一樣的期待和使命,那就是讓好故事生生不息。這需要我們以文學為起點,以影視創造全民共鳴點,然后再能反哺文學。這也是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獨特IP的中國模式。
——閱文集團副總編輯田志國
要下更大的苦功,既要保持網感和想象力,強化設定、強化腦洞,又要現實為根,持續保持對真實生活的洞察和關懷,虛實結合,抬頭看天,雙腳立地,才能不斷創作出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更高價值的作品。
——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網絡作家丁墨
在創作中,題材和世界觀架構不是制約作品好壞的因素,不能因為寫了現實生活、寫了玄幻異能、架空穿越和二次元,就認定網絡文學低于或者高于文學傳統。無論何種題材都可以出精品,而唯有精品佳作才有可能在讀者和時間的淘洗中成為經典佳作——但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樹立作品意識,維護網絡小說作為文學作品的尊嚴。精品化不是精英化,網絡文學的目標不是成為傳統文學,而是要創作出與新的時代精神和中國人的情感心理結構相匹配的優秀作品來。
——河北省作協研究員桫欏
我們網絡作家應當敢于創作科幻題材,來回應網絡文學的挑戰。
——網絡作家童童
如何在海量的網文中、數據中,呈現網絡文學的守正創新,是網絡文學評論者的責任。我們認為評論并不僅是紙上的事業,也是一種參與性的行動。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揚子江網絡文學評論中心執行副主任李瑋
目前還有短視頻創作者直接拿網文精彩橋段進行模仿創作的現象,這種方式往往只抄梗,達不到侵權標準,網文作者無法維權。但是從客觀上說,網文成了一些短視頻的“免費血池”。如何解決,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晉江文學城總裁劉旭東
將來文學創作的做法很可能是人機共創。人工智能可以為個人提供許多靈感和參考,但主要的創作工作還得是由人來完成。我個人非常樂見它的大范圍推廣,這是一個生產力工具的巨大飛躍。我對此抱有樂觀的看法……但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做工具的主人,不要被工具綁架。
——縱橫文學高級副總裁許斌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