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提質工程,目前共建成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71個實踐所、1626個實踐站——文明之花滿星城。
刊載于《湖南日報》2023年8月24日06版
理論宣講、市民教育、文化活動、科普宣傳……在長沙市,一處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在市民家門口,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有效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長沙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提質工程,截至目前,共建成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71個實踐所、1626個實踐站。
8月中下旬,記者走進長沙市部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近距離感受現代文明新風。
理論學習的“大講臺”
8月16日上午,長沙暑氣逼人,芙蓉區韭菜園街道軍區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魚水書院內卻是涼風習習。這里,空調早早開放,志愿者正帶著社區居民學習《習近平著作選讀》,一個個學得認真,不時低頭記著筆記。
芙蓉區韭菜園街道軍區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魚水書院內志愿者正帶著社區居民學習《習近平著作選讀》。
旁邊的閱覽室里,10余名孩子正在整理書籍,2萬多冊圖書排列整齊,不時有讀者進來閱讀。二樓的魚水書院直播間,8歲的唐漪正在宣講紅色小故事。
“魚水書院是我們文明實踐站打造的陣地之一,這里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閱讀分享會、黨課直播等活動,是社區居民理論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軍區社區黨委副書記張斯雅介紹。
“啤酒瓶屬于什么垃圾?”
“可回收垃圾。”
8月17日,寧鄉市城郊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一場垃圾分類宣講正在開展,志愿者還為答對問題的孩子送上文具大禮包作為獎勵。
記者看到,這個占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站所,下設志愿服務站、市民教育室、理論宣講室、文化活動室等功能室。今年暑期以來,開展了多場“我聽黨員講黨史”、安全教育等活動。
望城區烏山街道團山湖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程美華,近年來主動收集整理黨史、傳統歷史文化方面的故事,以“故事匯”“說書社”等形式,把黨的先進理論、優秀傳統文化講述給年輕一代,在鄉村播撒文明種子,被鄉親們稱之為文明使者。
望城區團山湖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不僅如此,團山湖村委還鼓勵村民主動在家門口將自家文明故事“曬”出來,并開展“微聊會”,邀請鄰里鄉親口碑好的村民,在休閑廣場、農家小院、屋場等群眾聚集場所,宣講自己的文明新風故事。
“讓一處處陣地成為理論學習的‘大講臺’。”近年來,長沙市堅持黨建引領,組織群眾身邊的道德模范、大學生、“五老”、新鄉賢等群體,組成群眾宣講團,用生動鮮活的“方言土語”、群眾身邊事,講深講透黨的創新理論,在群眾自我教育中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家門口的“便民站”
沿著公交小區郁郁蔥蔥的林蔭道穿行10分鐘,天心區赤嶺路街道白沙花園社區今年初打造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便映入眼簾。
天心區赤嶺路街道白沙花園社打造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頗具特色的“公交車”共享書吧、老年餐吧。
記者在一樓便民服務大廳看到,頗具特色的“公交車”共享書吧寬敞明亮,10余名孩子坐在“車椅”上認真閱讀,老人圍坐在一起聊天、玩棋牌。
“一樓的便民窗口,群眾可點單,還能辦理退休認證、健康體檢、居家養老、用餐配送等服務;二樓是青少年活動服務中心;三樓是居民群眾的‘文化休閑大本營’,老年大學和青少年部分服務活動都在這里。”白沙花園社區黨委書記袁敏介紹。
白沙花園社區暖心亭里孩子們正在給路過的居民送涼茶。
“自從有了這個文明實踐站,我和老伴沒事就過來坐坐,跟街坊鄰居聊天,參加社區的志愿服務活動,好像心里有了寄托。”退休居民劉愛華說。
22日,在瀏陽市集里街道龔家橋社區580(諧音“我幫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五六十名孩子分散在各個空間,有的在做手工,有的在看書,有的在觀看紅色電影《狙擊手》。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龔家橋社區580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建成4年,面積達1500平方米,設有閱覽室、“時光手作”手工館、老年活動中心等功能區,為社區居民筑造了一個“交流思想、實踐文明、便民服務”的溫馨之家,去年被評為“長沙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典范站”。
湘江新區觀沙嶺街道公園里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廣發招募令、英雄帖,結合“星級志愿者”“星級志愿服務團隊”等評選活動,推出“8號便民日”“18號學習日”“28號議事日”,吸引2個社工機構入駐,組建8支志愿者隊伍,常態化開展“護苗成長”“童夢童享”“愛心理發”“愛心縫紉”等志愿服務項目10多個。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正如龔家橋社區的“我幫您”,從580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傳遞到轄區的大街小巷。
“只有把陣地建到群眾身邊,打造群眾愿意來的陣地,建成能為群眾服務的平臺,讓群眾成為文明實踐的主體,才能不斷提升群眾積極性、獲得感。”長沙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非遺傳承的“大舞臺”
剪紙、糖畫、女書、湘繡、面人……在雨花區非遺館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來自不同學校的孩子們正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在這里,匯聚了200余名非遺傳承人,有300多個非遺項目可以體驗,是國內聚集非遺項目數量最多、非遺傳承人最集中的場館。
雨花非遺館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里孩子們正在做木工。
在木板上畫好線,用鋸子鋸出形狀,再細細打磨加工……22日,11歲的劉詩雨正在非遺館體驗當一個小木匠,全神貫注地做一把木梳子;劉金鐸瓷刻藝術館,寶慶瓷刻湖南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金鐸,正手持小錘,創作一幅玻璃錘畫;扎染工坊,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志愿者楊彬原,正在引導家長和小朋友們制作棉花糖……
“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雨花非遺館結合校本課程,延伸開發非遺手工體驗項目30多個,申請了800多項版權登記。”雨花非遺館館長鄧運姣告訴記者,館內還打造了“四史館”,將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滿足紅色教育研學需求。
在長沙縣果園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非遺傳承人史潤東正帶著孩子們學戲曲,展示新式皮影。實踐所免費開設了小戲骨培訓班,挖掘花鼓戲、湘劇的好苗子。小戲骨培訓班從大課開始,基本功訓練1個月后,天賦好的學生會被專門的老師相中,進行專業化的訓練。
10歲的周淳玥學了2年的花鼓戲后就拿下第26屆小梅花獎。實踐站自2019年成立以來,為中國傳統戲劇輸送了一大批新鮮血液,累計培養小戲骨600余名。
在史潤東看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如今,在長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扎根基層,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平臺,現代文明的主要抓手,文明長沙的具體呈現。(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作者 張福芳 通訊員 胡文浩)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