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它是印刷技術發展、書籍大量流通于社會之后,在儒、佛、道融合的文化背景之下,數量不斷增長的讀書人開展的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
書院有官辦與民辦的傳統。官辦書院擁有官府的強大力量,從而發展壯大,形成了正規化、制度化特色。而民辦書院則贏得民間廣大士紳的文化熱情,形成了自由講學、為己求學、注重師承的特色,綿長而深厚。在官與私的交互影響下,書院逐漸成長為全新的教育體制。南宋時期,書院制度形成,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進入官學、書院、私學三軌并行的時代。明代,書院呈現了平民化傾向,開始成為實施平民教育的場所,側重于日用倫常、民俗風情的培植。
經過近1300年的發展,書院得以遍布除今西藏之外的全國所有省區,數量至少有7500所之多,并逐漸成為研究學問、教化民眾的文化教育機構,具有文化傳播和學校教育的多重功能。它為中國教育、學術、文化、出版、藏書等事業的發展,對學風士氣、國民思維習慣、倫常觀念的養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湖南在中國書院發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書院發展之早,聲名之大,數量之多,普及之廣,歷居各朝前列;學術、人才之盛,為士林所公認。
書院探源,必至攸縣光石山書院。它創建于唐開元以前,是史載中國最早的民間書院。
聲名之大,得于湘水之濱的石鼓、岳麓書院。宋有天下三大書院、四大書院、五大書院之說,岳麓、石鼓皆名列其中。清雍正年間,創建省會書院為國家教育學術中心,全國十八行省重點建設23所書院,湖南有岳麓、城南兩院入選其中。
各種統計數據中,湖南書院數量皆名列前茅。學術昌盛,大學者居間講學,四方從游者眾。湖湘學派與文定、碧泉、岳麓、城南、石鼓、濂溪、鶴山諸書院盛衰與共,構建成周敦頤、胡安國胡宏父子、朱熹、張栻這一學術道統,南宋后期有“方今學術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之譽。
在宋代,岳麓、石鼓云集師友,切磋學術,“岳麓諸儒”彪炳史冊,垂范后世。到清代,“中興將相,十九湖湘”,“十九湖湘”中,又有十之八九出身書院。以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為代表的湖湘學子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勇敢地走到了歷史大舞臺的中央。
在清末教育改制、創立學堂之后,書院或改為新式學校,或漸漸閑置廢棄。而當下,書院重獲大眾重視。一部分作為文保、旅游場所向游客開放,一部分在學術上與大學掛鉤,恢復了教育氣氛。此外,吸收了傳統書院教育的元素之后,一批新書院也在摸索中逐漸發展。
湖湘書院,秉承“維系斯文于不墜”的理想,承載著延綿不絕的湖湘精神要義和文化根脈。湘江周刊特開設“走讀湖湘書院”專欄,走進散落在三湘大地上的書院,與歷史覿面相親,彰顯人文之美。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